据半月谈网记者郭奔胜报道,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党校讲话指出,要积极倡导、大力弘扬优良文风,同时对不良文风进行了批评,引起社会强烈共鸣。时下,官场之所以会出现不良文风,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干部为官、从政的心态出了问题。不能正确地看待上级与下级、前任与后任、进退与留守等关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带有较强传染性的官场“不端心态”。而其症状则在做报告、写文章、行公文中表现出来,即假话、空话、套话公然流行。具体而言,有六种心态值得引起重视。(《半月谈》2010年第11期)
心态一:调研多走样,“好话”人不怪
调查研究是做决策、指导工作的一种常用手段,调查研究的生命在于掌握实情,听到实话。但现在,基层逐渐琢磨出应付调研组的“技巧”来,即主要领导在高速路口笑脸相迎,在调研组下榻的宾馆高高挂上“热烈欢迎某某一行”的标语,然后就是座谈会、汇报会、欢迎宴会等轮番上场。最后,调研组搜集了厚厚一摞各部门的汇报材料带回去,并依此撰写出厚厚一本的调研报告。
一个县的主要负责人坦言,曾遇到过一两个比较认真的调研组,专门是冲着了解问题来的,比如拆迁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比较敏感,又多是共性问题,因此说多了不好,加上当地老百姓对拆迁也有不少意见,因此县里千方百计阻止调研组与群众接触。同时,县里把座谈会的时间拖得长长的,让他们没有机会与群众接触。为了防止调研组晚上突然袭击,就使劲劝他们喝酒,“喝多了,自然就不好意思再去与群众聊天了”。
“来的都是客,好吃好招待,加上好话顺耳,因此调研组基本上都是满意而归,汇报者的话风与调研者的文风也就达成了一种牢不可破的平衡。”不少基层干部这样说。
心态二:真话最危险,虚话最安全
“说真话,谁那么傻,真话最危险,虚话才最安全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机关”说出了自己的“说话心态”。这名“老机关”曾经多次列席市里的会议,据他观察,在集体研究干部事项或做某项决策时,基本上是谁分管谁说话,不分管的领导干部很少开口,或者说一些不疼不痒的虚话。“谁要是多提问题,谁就容易被理解为与分管领导过不去,都是局中人,今天讨论你分管的事,明天讨论我分管的事,大家都落得个顺水人情。”
另一名当过县长的领导干部也以自己的经历佐证了“老机关”的说法。他说,在一把手民主意识不强、作风武断的班子里,要说真话还真有一些危险性,有时候不得不说一些违心话。比如,在做集体决策时,有的事项自己本意上是反对的,但开会时,如果自己投了反对票,一把手肯定会知道,就容易被扣上闹不团结的帽子。因此,为了保护自己,每次投票决定事项时,自己都把划好的票故意不折叠,让主要领导看到自己投的是赞成票。“在这种氛围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很难真实起来,相反空话、虚话倒是很有市场。”
心态三:配写作班子是一种待遇
“现在一些领导干部都舒服到家了,只要在公开场合,无论是作报告还是作个简单发言,都需要秘书班子把讲话稿写好,这些领导干部非但不认为自己的文风有什么问题,相反还认为这是作为领导干部的一种政治待遇,即讲话稿有班子来操刀。”一名在机关做了10多年秘书的基层领导干部这样说。
这名干部还说,现在不少领导干部开会多、讲话多、应酬多,因此很难集中精力去研究问题,更没有时间去研究讲话稿,一般都是自己大致说出个主要想法,然后由秘书班子去查资料、找依据,最后形成一个讲话稿。领导往往只在开会前才匆匆看一遍,然后就上台去讲。“这些由秘书代笔,自己没有很好消化的讲话,其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有时领导干部匆忙中把页码放错了,竟也将错就错地念下来,闹出了不少笑话。”
不少基层干部认为,一些重要的会议报告需要专门的写作班子来起草,这无可厚非。但一般的会议讲话或主持会议的开场白都让秘书来代劳,这一方面反映了少数领导干部的“官老爷”做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少数领导干部本领缺失——不看稿子就说不出话,不拿稿子就心发慌。
心态四:场面“普通话”,场下“私房话”
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了“说话人格分裂”现象:台上说话一本正经,冠冕堂皇;台下,特别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满嘴都是俏皮话、“私房话”,热衷于传播黄段子、荤段子,甚至讽刺、挖苦的段子。这样的领导干部是典型的“两面人”。
长期在这两种语境中穿梭,其文风就缺少灵魂,给群众的感觉是,他们的讲话像是在逢场作戏,没有魅力和说服力。当遇到一些重大事件、需要做群众思想工作时,这些领导干部就傻了眼,再多的道理群众都难以听进去。因为很难辨别他说的究竟是真话,还是假话。
这里不是说领导干部都要板起面孔来说话,而是说,领导干部台上与台下说话都要有一个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语境,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不断释放出清新感、真实感和正义感。
心态五:“大道理”能唬人
一些领导干部写文章、作报告都显得空洞无物、枯燥无味,主要是陷入了一种心理误区,就是认为“大道理能够唬人”。这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张口闭口都是大道理,仿佛他就是大道理的化身,不管群众感不感兴趣,不管场合是否合适,也不管是否能够解决问题。
大道理在合适的对象、场合、时间来讲,不仅不会拒人以千里之外,还会让人入脑入心。现在的关键是,一些领导干部只会照本宣科地讲大道理,而不会灵活地讲实道理,讲管用的道理。比如目前收入分配问题社会十分关注,少数领导干部只会说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而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通常视而不见或者束手无策。现在农民工普遍反映工资待遇太低,但一些领导干部只会说“这是市场决定的”,而不能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究竟能够做些什么。
心态六:不做那只“出头鸟”
部分领导干部把官场哲学琢磨得很透,一不做出格事,二不说出格话。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许多领导干部从文风到作风都出现了明哲保身的倾向。突出表现有三种:一是讲话左顾右盼,看看前任是怎么说的,看看分管领导是怎么说,看看上级是怎么说,结果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讲话随大流,做事随大流,喜欢做太平官;二是明知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需要立即着手来解决,但仍犹豫不决,能拖则拖,实在躲不过去,就简单应付一下,不愿意碰钉子;三是老好人主义盛行,前后左右的关系都不错,遇到矛盾时把原则丢一边,遇到尖锐问题时左推右挡,谁都不得罪,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
这种领导干部虽然不会多事,但最终会碍事,虽然不会成为矛盾的焦点,但最终会留下矛盾一大堆。所以当前既要防止不讲规矩、胆大妄为的干部出现,也要防止只为做官、不为做事的庸官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