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存在和影响着社会成员,它不仅折射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有助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和社会情绪。因而,对社会心态演变需要更多地加以关注和研究——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演变的趋向
李有发
主题词
何谓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
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多起针对儿童、女性或其他无辜群众的暴力伤害事件以及其他社会性事件。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社会心态的角度来看,心态失衡、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悲观厌世、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态是其共同的特点。这些事件频发,从一个侧面说明,重视社会成员心理和谐、优化社会心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社会心态产生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体,又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存在和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心态不仅能够折射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有助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和社会情绪。根据我们的一项长期追踪调研,对当前社会心态做如下描述。
我国社会心态变化的基本趋向
1、社会心态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当前,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增有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生活困难群体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逐步扩大,我国社会成员对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心理认同感日益增强,社会心态中非理性因素日益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但仍然需要对社会急剧转型中因心理焦虑所导致的各种突发心理失衡事件给予高度重视。
2、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趋向分化和多元。身份感、地位感是社会成员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所处的地位的感知和体验。归属感是社会成员对于自己归属的社会群体、组织和阶层的认同和依恋的心理体验。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有关,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同,进行社会比较的参照系不同,其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就会不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但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社会的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等客观因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成员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主要是通过户籍身份、所有制身份和单位身份来体现的,相对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现实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和实际归属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户籍身份、所有制身份、单位身份逐渐被职业身份所代替,社会成员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日益趋向分化和多元。当前,应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因归属感变化引起的心态方面的变化。
3、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由迷茫渐趋明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等客观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成员心理上的迷茫感明显,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缺失。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随着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影响社会成员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的社会不利因素逐渐减少。伴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要求的逐步推进,社会成员心理的迷茫感正在弱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普遍增强。与此同时,一些工作生活失意,被单位解聘或者失业的社会成员,由于未来感的缺失,极易产生暴力的方式宣泄内心的迷茫。
4、心理压力感趋向多元。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成份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劳动关系和就业方式的变化,构成心理压力的社会因素日益增多。目前,我国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方式变化导致的心理压力;二是社会利益格局变化形成的心理压力;三是人际关系变化产生的心理压力;四是生活方式变化形成的心理压力;五是信息及社会流动加快形成的心理压力;六是社会生活中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会随之增加,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生活风险的增大,会进一步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感增大,产生不良心态。
5、对社会公平的心理预期明显增强。心理的公平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实际地位、获得的收入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心理公平感除了受个体对社会公平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评价的影响以外,主要受社会利益分配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进程中,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心理公平感失衡。随着我国对收入分配制度的逐步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对利益受损群体的社会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社会成员的心理公平感日益形成,对社会公平状况的评价已经接近比较公平。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平的心理预期增强,特别是对制度公平的心理预期明显增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因腐败、垄断等公平缺失造成贫富差距而导致的怨恨情绪和仇富心态。这些不良心态和怨恨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如果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就容易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