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114不登记 电话是空号 驻地不挂牌
县级驻京办“躲猫猫”
记者在查询驻京办地址和电话时发现,网上的很多信息已经不准确。景德镇市浮梁县、上饶市婺源县、沙洋县等多家驻京办的电话均为空号,睢宁县政府驻京联络处的电话如今已经是一个酒楼的总机。还有某些市级或县级驻京办的电话是空号或根本无人接听。记者拨通网上提供的呼和浩特市驻京办电话,接听的女士说,这是居民住家的电话,已经用了好多年了。
驻京办的地址更是扑朔迷离。记者发现,按照百度地图提供的信息,新昌县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是在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10层1004。月新大厦总台值班人员告诉记者10层只登记有两个公司,没有驻京办。记者又按照图吧地图上的地址来到方庄芳城园1区寻觅浙江省新昌县驻京办踪影,无果。当地住了六七年的居民和管片区的巡警都表示从没见过这个驻京办。记者拨通了114查询,结果114表示没有新昌县驻京办这个机构的登记信息。
记者再次拨打了绍兴市驻京办的电话(新昌县属绍兴市),称有个朋友是新昌县人,现在想到新昌县驻京办办事。绍兴市的工作人员称不方便提供,他对记者的口音很警惕,说:“你让你朋友自己打电话过来吧。”
据网上信息显示,江西抚州崇仁县驻京联络处位于护国寺北前帽胡同14号。可当记者来到此地时,发现这里是一家叫做北京东方飞洋的招待所。招待所是一栋二层小楼,如今已经废弃,空无一人。住在招待所对面院子的一位老大爷说,多年来从没见过这里有驻京办事处挂牌。
由于很多驻京办依托于宾馆、饭店,且外面并不挂牌注明驻京办在此地,因此这些驻京办并不为人所发觉,他们低调地在北京驻扎着,忙忙碌碌却无声无息。
市级驻京办口风很紧
“我们都是新来的”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意见》中规定,已设立的地级市、地区、盟、州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确因工作需要,经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核准后可予保留。记者也致电和走访了几家地级市驻京办,询问如何办理核准程序,目前进展的状况。但是记者发现,工作人员口风很紧,说话相当谨慎。
吉林省白山市和吉林市的驻京办均表示,目前没接到保留或撤销的通知,日常职能和平时没变化。当记者向吉林市驻京办工作人员核实地址时,工作人员马上挂断电话。几乎每一位接电话的工作人员都要先询问记者的身份,而不是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月坛南街的四平饭店,四平市驻京办就在此办公,但外面并没有驻京办标识。饭店对外提供食宿,大门上还贴着招聘服务员的启事。饭店服务员告诉记者,这栋楼四层是四平饭店餐厅,五层和六层都是住宿房间。五层前台称只有501号房是驻京办的办公室。当时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但五层前台拒绝提供驻京办办公室电话。四层的厨师和服务员也是一问三不知。“我们都是给人打工的,什么都不知道。”这里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自己是新来的,刚到这里没几天,什么都不知道。
为了解地市级驻京办的去留情况以及去留标准,记者采访了一些派出地政府,吉林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吉林市政府办公厅和吉林市政府办公厅厅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均称对此不知情。而四平市驻外机构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关事宜正在进行中,一切听上级的部署。
背景资料:驻京办的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立群认指出,历朝历代都曾有过类似驻京办的机构,名称虽不同,但职能类似。
秦汉发轫,以邸为名
秦时在京城设“邸”,本为归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少数民族地区官员来京时居住。渐渐因为实际需要,少数民族就在邸内派驻了常驻代表。这大约是驻京办最早的雏形。汉代,诸侯王觐见,“邸”再次发挥作用,当时汉朝京城,就有“赵邸”“代邸”“燕邸”“齐邸”等诸多国邸。
郡邸建立,跑官伊始
汉朝还设郡邸,用于接待进京递送公文的官吏、赴任前进京上任的地方官、选送孝廉、秀才的官员。郡邸里的常驻人员,通常由地方派出,可以说是最早的驻京办人员。
郡邸有时也会接待同乡。有些同乡来京,无非是为了讨生活、讨官。开进京跑官先河的,就是汉朝名人朱买臣。朱买臣上京谋职,盘缠用完,只好赖在郡邸蹭吃喝。后来,朱买臣的同乡严助受皇帝宠幸,受严助推荐,朱买臣当上了会稽太守。
唐宋兴盛,孕育新闻
唐朝初期,仍沿用“邸”制,全国州一级以上的地方政府,都向京城派办事处。州一级的称州邸,道一级的称留邸。唐中期以后,留邸改为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一方面向地方通报宫廷内情及朝廷百官和地方奏折内容,另一方面,也负责监视本地官员在京活动。中国最开始的时政报纸“邸报”正是出现于唐朝。州邸和留邸通过邸报向地方长官通报朝廷最新情况。
进奏院在唐宋两代开始成为地方官员与京官和京城名士的社交场合,宋代就出现过以惩治腐败为名,打击在进奏院内集会的士人的情况。
明清会馆,北漂据点
明朝时有了“驻京办”性质的“会馆”。会馆乃一种民间机构,以同乡会形式组织。同时也是地方大员派幕僚、下属进京长期打探消息,或者让自己在京的关系网向自己通报京城情况,打通与朝廷各种关系的地方。
最早的会馆建立于明永乐时代,是芜湖会馆。清代中叶以后,会馆达到鼎盛。一份1912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共有会馆486家,江西最多,安徽第二,为37家。会馆与政治的联系也更紧密。(张露尤 周怀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