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揭秘各自有地盘一周一轮换
昨日中午,记者又分别走访了职业乞讨者较为集中的几个饭店门口和一些路段:在郑州市纬五路、政六街、东三街一些生意好的饭店门口,都能看到一些职业乞讨者的身影,而在农业路、花园路、文化路的快车道上,以前经常看到的职业乞讨者不见了踪影,一直到下午5点以后,才陆续见到这些职业乞讨者,了解后得知,天气太热,中午他们有的在租赁的房子里休息,到下午5点以后才“出工”,有的从马路上转移到生意好的饭店门口乞讨,5点后再回到马路的快车道上拦车要钱。
据知情人透露,这些职业乞讨者有各自的地盘。来自山东曹县的乞讨者一般集中在经三路与农业路交叉口西北角的广场、纬五路一家拉面馆门口等地方;来自内蒙古等地抱小孩的乞讨者一般集中在北环路与丰庆路交叉口、花园路北段的快车道上,来自兰考、民权等地的乞讨者一般集中在经三路和经七路一些饭店门口。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些乞讨者在某个地方乞讨,一般不超过一周时间,因为时间过长,行人都熟悉了他们的面孔,不会重复给钱,要钱将更加困难,“收入”就会越来越少。
利益诱惑乞讨者队伍仍在壮大
采访中,郑州市经三路萧记烩面城门前广场一停车场管理员说,虽然每天仍能要到些钱,但是这两年听他们关于“找钱”难的抱怨多了很多,主要原因是经三路沿线饭店多,乞讨者越来越多,竞争较为厉害,部分乞讨者的行乞时间甚至已达七八年之久;一些经常来饭店就餐的市民已经看出这些人是职业乞讨者,越来越理智,不再轻易掏钱施舍给他们;市民对乞讨者态度的改变,是“找钱”越来越难的主要原因。
“现在看到这些职业乞讨者,不再是同情,更多的是反感。”郑州市一吴姓女士告诉记者。采访中得知,如今不少市民都有与吴女士相同的想法。
虽然人们反感这些专业乞讨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要不到钱。在郑州市农业路的人行道上,86岁的金老太5月13日晚半个小时内就先后有13人次往她的白色搪瓷盆里投钱,1元,5元,10元面额的都有,部分路人甚至是在已错过的情况下转回来送点钱给她,一名20岁左右的小伙子在给完钱后,还蹲下来关切地询问老人的情况。
“如果碰到看着怪可怜的小孩和上了年纪的老人,就算知道他们是装的,我一般也会给一点钱。”在给了老人5元钱后,一位妇女说,正是大部分市民的这种心态,让部分上了年纪的乞讨者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乞讨者中的“高收入者”,每月能要到1000元到2000元不等。(大河报梁振廷 常佰军 刘泽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