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陋习排行“车不让人”最突出
当前上海城区道路范围内,哪一种不文明现象最让市民反感?昨天(25日),卢湾区精神文明办连续第五年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市民选择“路灯亮时,右拐汽车不让行人”的比例高居第一位,达到55.5%;“路边乱停车”排第二,达39.9%。
这两项比例均远远高于“乱穿马路”的比例(26.6%),表明上海市民对人车矛盾现象的反映最为强烈。
首次发布道路陋习排行榜
与前四年相比,卢湾区今年针对的公民道德建设现状调查对象除了社区居民外,新增加了未成年人、白领和商业服务窗口职工三类人群,调查内容也从“小区陋习”向“社会公德”和“公共城区不文明现象”延伸,“道路陋习”首次被纳入调查范围。卢湾区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蒋锡明解释说,调查对象兼顾了各个年龄层次,使调查更具代表性。
调查显示,“随地吐痰”虽然在小区陋习排行榜中仅占21.2%,远远低于排在前三位的车辆乱停放、乱扔垃圾和宠物扰人,但在城区道路上,“随地吐痰”的比例却高出14个百分点(35.2%),排在道路陋习第三位。专家分析认为,小区内熟人多,让人有所顾忌;而城区道路人流杂乱,不文明现象表现得也更突出。
未成年人对陋习态度最严厉
通过这次调查人们发现,不同人群对陋习所表现出的容忍程度差异很大。对于“行人乱穿马路”现象,社区居民态度比较宽容,认为已经得到“普遍改善”的占了35.3%,认为“主要路口大有改善”的占35.5%,两项相加超过70%;而白领对“主要路口有改善”表示认同的比例最高,达到41.9%;相比之下,态度最严厉的是未成年人,选择“改善不多”、“更严重”的比例占到15.9%,比普通市民(7.7%)高出一倍。
而在自身交通文明习惯方面,被调查者普遍“自我评价较高”。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市民认为“不管有没有人管,自己都能遵守交通规则”,选择“愿意遵守,但有时会忘记”的仅有5.1%;对于“公交车上主动让座”问题,表示自己会主动让座的比例高达34%,而两年前只有9.6%的人作出肯定回答。专家认为,这一数字也比现实情况“偏高”。
蒋锡明表示,人群评价差异既反映了现代社会不同人群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也指出了公民道德建设不平衡的空间所在。因此,树新风、除陋习也需要找准不同人群的切入点,对重点人群进行分类指导。(记者 俞凯 责任编辑 范英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