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可以说在全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全国政协常委范宝俊4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对于干了27年民政工作、15年民政部副部长,现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的范宝俊委员来说,谈论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应该是最有权威的。在2006年,范宝俊委员还率领全国政协城乡居民低保专题调研组在全国各地进行了调研。
他的上述观点是对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吴建民2日发言中相关内容的回应。吴建民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全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
全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凡是我国公民,只要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通俗讲就是,"全民低保"等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城市低保")加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农村低保")。范宝俊委员表示,政府近些年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更多惠民政策,总的来讲就是构建一个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最低社会保障体系又是最重要的内容,也可以说是保障困难群众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范宝俊委员认为,我国在试点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和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是时机成熟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我国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试点的农村低保措施切实可行。据了解,我国目前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国,2000多万人受益于此。但农村的低保工作与社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最近两年,在中央的大力倡导和推进下,全国已有24个省份,2400多个县初步建立了当地的农村低保制度,已使1300多万农民受益。民政部2007年还决定把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向全面推进阶段,中央财政将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同时,我国国力增强,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是时机成熟的最重要原因。据了解,目前全国农村有2370万贫困人口,按照2005年低保试点地区的人均补偿300元人民币计算,财政每年支出60多亿元,便可在广大农村建立低保制度。根据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财力状况,这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全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范宝俊说,首先是某些领导的认识不够,还没有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摆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其次,资金的筹措比较困难。现行的农村低保制度主要采取市、县财政分担,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筹资模式,中央财政至今未安排农村低保资金。经济条件尚好的东部沿海地区问题不大,但经济欠发达的中西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的财政压力很大。这都需要中央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对贫困地区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这样才能为全国低保制度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