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40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摘自张海迪新作《绝顶》前言
张海迪简介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张海迪真情对话
海迪还是那个海迪,昨日(4.23)上午,当她在广州鸣泉居明亮的落地窗前坐着的时候,感觉像团火,热情的笑容,有力的握手,南国初夏的阳光静静洒在她的脸上,让人瞬间就回到了那段逝去的时光。
回想过去,我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记者: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独家专访。今天坐在这里采访你非常感慨,仿佛又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那些青春洋溢的日子,那时我们把你的日记抄在笔记本上,铭记在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典型,今天回想起那段日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海迪:20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面对媒体我始终非常平静,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我外在的性格让人感觉很有亲和力,大家一见我就叫姐姐、阿姨,其实在我的内心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沉静,这是疾病和读书给予我的。它让我觉得什么是最美,什么是应该追求的,我一直坚信思想着的女性是最美的,而且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点我感受最深刻。
今天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心存感激,15万封来信,虽然不能一一回复,但它始终在我的心里,我要感谢所有爱我的、关心我的人。我越来越明白,人们为什么爱海迪,那是因为在她身上有面对疾病和困难的勇气,这一点也是我今生的自豪,也许别的方面我还做得不够,但是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放弃每一分的努力,回想过去,我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海迪不见了,因为作家不需要在前台表演
记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突然发现海迪不见了,报纸上很难再看到你的消息。
海迪:我没有声音的时候,正是我在事业的长河中艰难跋涉的时候。我周围也有很多朋友对我说,海迪你为什么总是拒绝各种采访,这样会让人猜疑的。我想,我应该没有声音,首先我是千千万万普通的老百姓中的一员,其次我是个作家。这个职业不需要在前台表演,而是要在幕后、在书桌前思考、学习、研究和写作,作家的生活不是五光十色,何况我还属于那种写作很困难的那一类作家。眼泪在海迪的眼眶里打转,当她说起非常人所能想像的痛苦的时候,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非常感动,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坚强的海迪也会有脆弱的一面。
毕竟不是健康人,我力不从心
记者:这次你来广州参加广东省纪念建团80周年的大型歌会,刚巧也是您的首部长篇小说《绝顶》与读者见面的日子,对于胸二截瘫的海迪来说,这部写了4年的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意味着什么?
海迪:这4年的确写得非常艰难,这也可能是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了。面对文学创作,我首先是一个战士,要打败疾病,其次才是一个拿起笔的作者。胸二截瘫意味着什么?就是胸以下什么知觉都没有,像这样的人,能料理好自己的生活都非常不容易了。疾病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压迫着你,实在太痛苦了。
我每天这样过:先在书桌前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这时胳膊也许会痛得抬不起来,一到夏天,胳膊肘就磨得像树皮一样,好不容易把身体调整好,我却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真的坚持不下去了,那种感觉我现在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当读者在看我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定要告诉你们,我的激情经常被身体的痛苦和麻木所淹没,还有被忧郁和失望所淹没,毕竟我不是一个健康的人,我力不从心。
记者:就是这样一个被痛苦折磨的海迪在坚持创作吗?
海迪:还有一个脆弱的海迪。像我这样一个残疾女性,身上被弄脏后又无能为力的那种懊恼是你们根本无法想像的。有时我甚至想,没有我多好。有时出差住在高楼,我就去那里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这么掉下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么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乐死。
咀嚼痛苦,在写作中放飞心灵是件美好的事情
记者:痛苦的海迪就这样与顽强的海迪交织在一起?
海迪:人都有多重人格,从意志上讲我非常明白,我要认为自己能行,面对艰难,一定要有勇气,什么事情都试试。我经常坐在电脑前,让自己渐渐冷静下来,心中总是在说:一定要坚持!这是一种枯燥的工作,特别是在晚上,别人早已休息了,而我还在工作,看着外面灯火冥冥灭灭,星星闪闪烁烁,我一直在书桌前工作着,然后我就听到了父亲开门去打太极拳的声音,这时天都亮了。
回过头来想,我的确是个非常顽强的海迪,残疾对于人类来说是个大痛苦,但总是需要有人来咀嚼,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了,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记者:而在常人眼里觉得你这是在折磨自己,为什么不活得舒适一点,如果躺下,痛苦不是会减轻一点吗?
海迪:我也时常这样追问自己。但反过来我又想: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我小时候还不能用这样清晰的语言表达我的思想,但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绝不能仅仅为自己活着。每个人都将留下自己青春的脚步,虽然我不能用双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但我也要用轮椅走过后留下深深的印辙。
海迪非常友善,尽管马上就要去广州购书中心开新作的新闻发布会,她还是尽可能挤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只是当一旁劳累的工作人员拿出救心丹来吃的时候,她忍不住大叫:“快给我几粒吧,救命!”这时,我们才发现坐在轮椅上的她已经非常疲惫了。
在甚嚣尘上的社会,抵制诱惑需要非一般定力
记者:我觉得在你身上有着非常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你知道吗,现在不少广东女性生活得比较现实,据前不久广东省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不少女性认同一种观点,那就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海迪:任何时候我都觉得女性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活着,这样才会踏实,还没创造就享受,靠别人的创造来装扮自己,讲究享受,这种生活并不可取。我认为现代女性不能将眼光仅仅停留在洋房、汽车上,这并不是生活的顶点,应该站得更高一点,有些东西是物质代替不了的。什么都可以倒下,但人的精神不可以倒。我想对广东的姐妹们说一句,无论面对何种诱惑,要志存高远。
记者:坐在这里与你谈精神,我有一种恍惚的感觉。窗外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在这个时代,急于求成的人比较多,心态普遍比较浮躁,这时再来谈“海迪精神”,还有价值吗?
海迪:首先我要将“海迪精神”放在一边,我们应该讲一种人类的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留下的宝贵财富,面对富裕的生活,我们更不能放弃这种进取的精神。我觉得现在的社会是甚嚣尘上,抵制各种诱惑的确需要非一般定力。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带来的,特别是对于在广东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的年轻人来说,更应心存更大的目标,不能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对纷繁的社会要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扎实进取,如果你的知识、人格魅力沉淀不够,你终将会被这个社会淘汰。海迪的先生从房间里出来过两次,一次是给她安排好座位,中途又出来轻轻地给她冲了一杯咖啡,始终微笑着,不多言语。
在清晨的阳光中,我甚至看到过我漂亮的女儿
记者:今天在这里看到你的先生有点出人意料,在我印象中他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海迪:他是一位非常沉静的人。回顾自己20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觉很欣慰。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成绩,我们坦然地面对生活,从不理会各种猜测,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结婚这么多年了,当他前往加拿大学习的时候,远隔重洋,我们的书信还会和当年一样,真有意思。我从来不相信没有爱情的婚姻能生存下去,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的花朵就会枯萎。
记者:但是,你们不会觉得与一般的家庭还是有所不同吗?例如,你们俩就没有孩子。
海迪:我当然渴望有一个孩子,女孩,我甚至在清晨的阳光中见过她,在我非常痛苦的时候,非常漂亮,我曾跟我爱人说,如果我们有孩子,现在也该上大学了。想到这些,我的确有一丝伤感,毕竟女性的心是最细腻的。
记者:前不久,据我们报纸报道,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有一种技术可能会治愈你这种病,如果有一天奇迹真的降临,你最想干什么?
海迪:今天坐在这面窗前,看着眼前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够像你们一样,用双脚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温馨、亲切,找回我以前曾经拥有过的走路的感觉……
记者手记
“海迪姐姐,我们爱你!”昨晚,当海迪出现在纪念建团80周年大型歌会时,全场6000多名学子发出了由衷的呼喊,这一声喊,让无数人动容。
张海迪,一个有太多理由感动的名字。她曾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头上荣耀的光环也无数,但在昨晚,她悄悄递给主持人一张纸条,要这样介绍自己: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协作家。 在后台,海迪完全被一圈圈拥上来的年轻人包围了,大家含着热泪,举着相机,喊着她的名字……在拥挤的人群中,海迪猛地看到了上午曾采访过她的我们,没料到瘦小的她突然举起手中的鲜花,执意要送给我们。
轮椅推着海迪在人群的簇拥下渐渐远去,海迪艰难地扭过身子,和我们挥手告别:有空来信,友谊常青!
张海迪签名售书
梅里雪山、雪铲、冰靴、瓦斯炉、羽绒睡袋、帐篷,这些专业登山名词现在成了张海迪最常提起的词。坐了42年轮椅,张海迪说她从小的愿望就是登山,“被禁锢的生命总是向往更高。”
昨天(4.23)下午,张海迪为新书《绝顶》签名售书,20年前的“偶像”依然很有人气,来看张海迪的读者老中青都有,围满了广州天河购书中心的四层楼。不少读者走上前问她“最近身体还好吧”,她爽朗地笑道:“很好。这几年没有我的声音,就是在潜心写作《绝顶》。”
没去过雪山,怎么写登山呢?张海迪说多亏了网络。她从1997年就开始上网,“是坐着轮椅在网络上行走”,有一天张海迪被云南梅里雪山的风光图片所吸引,她仿佛看见“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于是她决定挑战自我,写一本登山的书。4年间张海迪总共在网上浏览、下载了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图片等信息共约13000条,她还发动了周围朋友帮她找资料。(梅志清 黄沁张春生)
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