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计划“十一五”期间在河西走廊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将昔日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打造成西北地区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带。这是记者从甘肃水利部门获悉的。
甘肃省水利厅正在编制、完善《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这份《规划》提出,到2010年,在河西走廊完成初始水权分配,建立水市场雏形,确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并使万元GDP用水量年均下降8%,总用水量控制在70多亿立方米以内,实现总节水量约11亿立方米。
甘肃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副处长张潜介绍,水权分配等制度建设、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公众参与体系建设、节水工程体系建设、管理能力建设等将是河西走廊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甘肃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通往新疆、青海的必经之路,东西长约1000公里,沿祁连雪山向西延伸,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敦煌等历史名城均坐落在这个狭长的走廊内。
2002年,河西走廊率先在全国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分给了黑河下游,使这条国内第二大内陆河下游的居延海重现碧波荡漾的景象。这为甘肃在河西走廊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经验。甘肃省水利厅负责人许文海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举措,是保障河西走廊经济社会转型的前提。
据介绍,河西走廊的水资源虽然匮乏,但用水效率却十分低下,节水潜力非常大。目前这一区域农业用水达到用水总量的90%以上,且灌溉技术落后,很多地方仍旧是漫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只有5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记者 朱国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