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试点工作启动 山西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利益变局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3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作为“煤炭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牵扯多方利益变局的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日前正式亮相。3月10日,山西省政府通过并公布了该基金的征收管理办法,这标志着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去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山西列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地区,以建立煤炭开采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正是这一政策在现实层面的集中体现。

煤炭专家李朝林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征收煤炭发展基金,有利于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推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不过,因该基金的征收而引发的山西煤炭收费体系重大变革,以及有关煤价会否因此而升高的争论还在进行中。

煤炭基金的历史变迁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形式上看,可以说是山西省征收了20多年、刚刚于去年年底被废止的能源建设基金的接续,但其实质却有了更多市场化的色彩。

从1979年开始,国家为了补充计划内煤炭调拨量不足,鼓励山西提高煤炭产量,增加晋煤外调量,特许山西省政府对出省煤炭提取20元/吨的能源建设基金。不过,该基金仅仅针对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中央统配煤矿并不用交纳此项费用。这一基金在1985年和1995年,两次由国家批准延续10年,2005年再次批准延期一年,2006年12月31日执行到期。

山西煤炭专项基金是在全国煤炭供应紧张的形势下,国家为了支持山西制定的一项特殊政策。但征收方法的一刀切与征收对象的不平等,更多盖有计划年代的印章。

此次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办法,显然避开了这一痼疾。其由不同煤种标准、矿井核定产能规模调节系数、原煤产量等三个要素组成,按照乘法公式计算征收总额。其中,煤种的标准因年度不同,具体标准由山西省政府另行确定。今年煤种征收的标准暂定为动力煤14元/吨、无烟煤18元/吨、焦煤20元/吨;矿井核定产能规模调节系数按照矿井产量45万吨以下、45-90万吨、90万吨以上三个不同档次划分,系数分别为2、1.5、1。

由于可持续基金征收调节系数以矿井核定规模作为依据,因此,不同规模煤矿缴付的可持续基金存在明显差别,此政策实施明显有利于大型煤矿,暗合了煤炭资源整合的节拍。同时,其征收对象是全方位的,不但包括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还包括中央统配煤矿,而且也不再按是否为出省煤炭区分。

煤炭专家李朝林对记者说,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根据煤种、煤质、矿井规模等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征收标准,这样,条件不同的煤炭企业征收的费用不同,而相同条件的煤炭企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趋于相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不同资源环境条件的煤炭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促进了煤炭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此外记者注意到,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权,山西省政府赋予了地税部门。而这正是之前相关方面争议较多之处。

山西能源建设基金的征收一直由山西省煤运总公司负责,其可从征收费用中提取2.5%的服务费。但由一个企业来执行行政性收费是否妥当,一直备受诘问。

因此,在山西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问题上,一直有两种声音。一是继续由煤运公司负责,毕竟其多年来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征费模式与队伍;但另一种声音则强调由税务与财政部门负责更为合理。

此次山西省出台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政策,重点放在了明确和规范基金征收和缴纳行为,规范基金的具体安排、使用、投向和监督管理上。按照《办法》,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原煤开采的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具体的缴纳期限由主管地税机关确定。收购没有缴纳基金原煤的单位和个人,有义务代扣代缴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煤炭经营企业在报送铁路运输计划及办理公路运输出省手续时,必须出具原煤生产单位或个人提供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已缴证明”,这个证明像“商标”一样紧随煤炭到达各个地方,否则不让“上路”。此外,基金缴纳人如未按规定期限报缴基金,或者以伪造、变造、隐匿等手段偷逃基金的,将会被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如今,失去了基金征收权以及连带的一大块利益的煤运公司如何转轨也是比较现实的问题。

煤价会否上涨成疑问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山西省煤炭企业运行成本将增加14-20元/吨,再加上作为试点同时征收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矿转产发展基金,吨煤成本有所增加,这会否导致煤炭市场价格水涨船高,成为市场最关心的话题。

对此,山西省社科院能源所所长王宏英认为,煤炭可持续发展政策对煤炭价格的影响有限,也不会对宏观经济有大的影响。首先从基金征收制度设计上看,征收对象是煤炭生产企业,而不是终端消费者。其次从三个基金的构成上分析,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实际上相当于过去在煤炭主产省征收的能源基金,数额也大致相当。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实际上大型煤炭企业一直在提取;煤矿转产发展基金,也相当于煤矿现有第三产业和非煤产业发展基金。这两块基金国有煤炭企业不同程度上都在提留使用,只是这次国家在政策上明确:这两块经费要在税前征提、列入成本,专款专用。这种做法实际上减轻了煤炭生产企业的税收负担,对煤价不会有大的实际影响。

煤炭专家李朝林则认为,煤价主要还是以市场为导向。目前煤炭产业应该关注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一季度末预测,今年全国煤炭的产能过剩压力将逐步显现。今年国内煤炭需求21.7亿吨左右,其中发电用煤12.1亿吨,加上出口8000万吨左右,总需求约22.5亿吨。与此同时,煤炭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去年投产新增能力至少在6000万吨以上,新建和改扩建煤炭项目增多,产能过剩问题逐步显现。

据了解,年初山西煤炭企业在供销衔接会上,冶金、化肥、炼焦等行业用煤合同已基本签订,大部分合同价格也已确定,平均上涨幅度为3%-5%,在10-30元之间。一些优质煤炭企业,如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主焦煤、肥煤、电煤价格上涨30元/吨。2006年山西省煤炭出省销量完成4.66亿吨,同比增加3358万吨,平均价格比2005年提高了15.43元/吨。2007年山西省签订出省煤炭供需合同量4.959亿吨,吨煤合同综合价格同比提高了20.6元。

可持续发展真谛如何体现

据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统计测算,1981年至2000年,山西因挖煤、炼焦、发电等造成的环境损耗每年高达49亿元,20年间共计980亿元,而山西“九五”期间的环保投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49%,低于全国0.93%的平均水平。目前,山西省环境治理经费缺口已高达600亿元之多。

山西省财政厅披露,过去山西省每年征收能源建设基金约50亿元。而能源建设基金调整为可持续发展基金后,每年征收额将达到约125亿元。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初衷,在于建立煤炭开采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根据山西省政府的部署,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使用重点将投向企业无法解决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型城市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因采煤引起的其他社会性问题。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专款专用、国库集中支付”的原则,编制基金使用规划,实行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每年的工作重点将基金使用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集中力量办大事,并明确部门职责和使用程序,对基金征收和使用严格把关并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管,保障基金科学合理使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益。

李朝林对记者说,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是依赖煤炭资源开发而存在的生产企业,煤炭是一次性能源,存量有限,煤炭资源开发殆尽之后,煤炭企业就要关闭,企业关闭了,企业的职工就无法依靠煤炭生产生存了,这就要转产,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无疑有利于企业通过规范的手段和强制的措施筹集煤炭企业的转产资金,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整个社会,还是对煤炭企业及煤炭职工来说都是有利的。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以及煤炭城市转型和发展。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上,靠煤炭开发兴起的资源型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资源枯竭、城市衰败的问题,资源枯竭了,资源型城市就衰败了。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则有利于煤炭企业及煤炭资源型城市以丰补歉、持续发展。作者:张帆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文章:
我国将建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
山西待开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解生态难题
山西开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 每年可收百亿元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