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但用水浪费惊人,供求问题越来越突出。保障供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紧迫使命。
在旱情严重的四川省遂宁市一村庄,两名儿童在干涸的池塘里玩耍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是当前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五届世界大大会9月10日北京开幕前夕,大会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水被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尽管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不不再这样看了,但水危机却早已悄然来临。
中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庞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八十几位,约为2200立方米,而且,随着人口和经济的继续高速增长,这一数字每年还会递减。
“即便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严重缺水的有110座。”中国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最近指出。
而有专家更是提醒说,目前的缺水现象只是水资源危机的“黄色信号”,更大的危机还在后头!在2001年11月,中国水利部就曾发出过“红色”警告: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6亿峰值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只有1700立方米,接近世界公认的“缺水警戒线”。
水资源基础条件差
图为一家三口正在体验操作一种楼顶雨水收集模拟系统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中国的基本水情。
受季风的影响,中国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具体地说,降水时间分配上呈现明显的雨热同期,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总体表现为降水量越少的地区,年内集中程度越高,因此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量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也很不均,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递减至少于50毫米。有史以来,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北方有的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而水丰富的南方却常常发生季节性干旱,使依赖水灌溉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及一些经济作物用水困难。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影响,近2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减少明显。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
面对水资源基础条件比较差的现实,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基本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50多年来,全国兴建了8.5万座水库,总蓄水能力达5000多亿立方米,兴建引水工程100多万项,引水闸3万多座,提水工程40多万处,形成年供水能力5800亿立方米。近期,政府开始重新修复古代建设的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与此同时,耗资数十亿元人民币的一条新运河也已经开始兴建,目的是把南方的长江(与黄河共同被誉为中国“母亲河”)一条支流的水调往北方。这条计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以管道的形式从黄河下面通过……
用水浪费 开发过度
图为节水型的喷灌器正在农田中作业
在中国,长期以来,一方面缺水严重、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与效率很低,另一方面则是用水浪费惊人。
据了解,在农业用水效率方面,中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为1公斤,而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如以色列)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达到2.5-3.0公斤。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可一些发达国家节水灌溉面积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
中国工业用水效率,尤其是水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也比较低。2004年的数字显示,中国万元(人民币)GDP用水量为399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中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65%,而国外发达国家万元(折成人民币)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80%-85%以上。
在日常生活领域,水常常被不经意地浪费掉。街头洗车、维护草坪、美发美容……大量自来水均因没有废水回收处理措施而被一次性使用后白白流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城市约有20%的自来水因为管道严重老化而漏失了,这个比例是西方发达城市的两倍多。现在,出自健康的考虑,越来越抱怨或担心水质太差的中国人喜欢饮用纯净水与桶装水,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由于一些纯净水企业技术和设备水平很低,生产1吨纯净水要耗费3至4吨原水……
除了用水浪费以外,过度开发则造成了更多的问题。如今,中国北方一些地区实际上是靠牺牲生态和环境用水来维持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0多个,超采区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以上,已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严重生态问题。
建设“节水型社会”
尽管前景不容乐观,但一些城市已开始努力降低用水量。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建立起一批城市污水再生示范工程,为再生水在国内推广奠定了基础。
仇保兴副部长称,“如果加强节水措施,并且至少对目前中国城市用水的1/3进行更好地再利用,那么新增的供应量就可相当于新修运河的总水量。”
“要从根本上解决水危机的问题,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汪恕诚部长指出。
他解释说,“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既互相联系又有很大区别。“它们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其共同点;但要看到,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器具和技术等措施,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他认为,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
据介绍,“建设节水型社会”这一目标将主要由几个步骤加以实现。一是明晰初始水权:在中国,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中央政府根据法定程序,通过水权初始化而明晰水资源使用权,以某种方式将水的使用权赋予给各个地区、部门与单位。
“还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按照汪部长的说法,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体系用来规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用水量指标。
有关方面将综合采用法律、工程、经济、行政、科技等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象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等,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汪恕诚说。
与此相对应,有关方面正在逐步上调水价,以鼓励节约和补贴水处理的成本。“政府将提高工业用水的价格,对先处理后排出的企业实行优惠水价。”仇保兴副部长披露说,新的水价政策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实施。
“我们要建立好用水权交易市场,水权可以有偿转让,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据汪恕诚部长介绍,占用了他人的水权,需要付费;反之,出让水权,可以收益。“通过水权交易市场进行用水权的有偿转让,买卖双方都会考虑节水,社会节水的积极性被调动,水资源的使用就会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领域。”
他还表示,建设节水型社会要鼓励社会公众以各种方式广泛参与,使得相关利益者能够充分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如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三大体系。”汪恕诚则总结说,建立以用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设想,得到了众多人士的关注和赞赏。到北京参加世界水大会的很多代表认为,中国解决水危机的规划与做法,能够解决其自身很多的问题,而且,未来数十年里,中国将蕴涵污水、给水和再生水处理和运营的大市场,这对全球而言又是行业内绝无仅有的商业机会。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办事处淡水项目主任李利锋博士看来,中国需要在学习国外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的、以工程措施为主导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模式,将清洁生产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落到实处,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调蓄洪水等服务功能来解决中国的水问题。“水资源问题警告人类应当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因为大自然是水的来源。”
“未来15年,将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汪恕诚表示,到201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会明显提高,万元(人民币)GDP用水量年均降低6%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173立方米降到120立方米以下;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唐元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