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常规医护服务的服务质量
常规医护服务是为常规患者(非急危重症患者和非突发事件患者)提供的医护服务,是医护服务体系的主体业务,主要由普通医院和社区医院来承担。提高常规医护服务质量是医护服务的重中之重。
其一,普通医院医护服务流程再造。普通医院是各类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统称。普通医院是我国常规医护服务的骨干力量。普通医院要全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医护服务流程再造和医护质量标准认证,提高医护服务质量和医护服务竞争力。
挂号:非急症患者挂号,逐步实行预约制,建立信息化预约服务平台。建立接受社区医院的转诊服务的合作网络和绿色通道。
诊断和治疗:坚持首诊负责制。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鼓励建立“基本医疗保险诊疗常规”。改进护理服务,推进合理用药。完善会诊转诊制度、住院治疗管理规范、医护质量监管机制等。
康复:建立从普通医院到社区医院的康复护理转诊绿色通道。
退出:提高支付环节的便捷性。建立患者满意度评价机制。完善医护服务的电子档案。完善医护事故和医患争议的处理机制。
其二,社区医院标准化工程。社区医院是各类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统称。社区医院是我国常规医护服务的重要力量。实施“社区医院标准化工程”,按照医护服务流程再造的原理和分工合作制医护体系的分工,明确社区医院的定位和职能,标准化配置医护力量,改善医护环境和条件,提升社区医院健康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挂号和出诊:实行随诊制和预约制,建立信息化预约服务平台。
诊断和治疗:坚持首诊负责制。积极采用“临床路径管理”和“基本医疗保险诊疗常规”。建立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生团队制度。提高护理质量,推进合理用药。完善医护质量监管。建立与普通医院的合作网络和转诊服务的绿色通道。
康复:提高康复护理的水平和质量。建立接受普通医院康复护理转诊的绿色通道。
退出:提高支付环节的便捷性。建立患者满意度评价机制。完善医护服务的电子档案。完善医护事故和医患争议的处理机制。
公共卫生服务:完成健康部门委托的公共卫生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等。
其三,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既是国家和医院的宝贵财富,也是医护服务的提供者。一方面,医护人员要自觉提高医护水平和服务能力,恪守医护职业规范,保持良好医德医风。另一方面,让医护人员享有体面生活,获得应有社会尊重,是提高医护质量的根本保证。
启动医护人员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公立和非营利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收入指导线”。医护人员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一般不低于本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绩效工资根据医护服务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来决定。医护人员人均年收入的指导线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年人均收入一般为其所在地区职工人均年收入的1.5~2倍,中高级医师的年人均收入一般为其所在地区职工人均年收入的2~5倍。
同时,完善医护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医护人员自主合理流动,及时把严重“不合格医护人员”请出医护系统。
其四,患者。患者既是医护服务的对象,也是医护服务的客户。医护服务是一个互动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的真诚合作。
就诊: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家庭医生的建议,理性选择就医的医院和就医的方式。
诊断和治疗:配合诊疗,不瞒报病情。
康复:理性接受医护建议,积极主动康复。
退出:按规定支付医护费用,完成医护服务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