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污染原因】
苏州市地表水污染属综合型有机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等。影响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的首要污染物为氨氮,对氨氮污染物的控制成为改善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的关键。
【应对方法】
为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市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加大排查和整治力度,消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污染隐患;加强蓝藻监测预警,强化对“湖泛”的巡查;实施区域供水干管互通工程,基本实现供水管网互连互通。同时实施太湖、阳澄湖综合整治项目851个,完成投资约123亿元;继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化工、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提标工程,实施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改造46家,重点行业提标改造90家;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30个,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30%,其中太湖一级保护区与阳澄湖保护区内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
全面提高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按照《江苏省太湖流域省界断面总体达标方案》,启动点源治理、河道整治等5大类96项、总投资达51亿元的治理工程。其中已完成昆山周庄第二污水处理厂、吴淞江(桑田岛)河岸整治改造等工程37项,完成投资22.7亿元,开工建设金华盛纸有限公司7000吨/日中水回用等工程11项,完成投资近9000万元。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科学调水等综合措施,5个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80%。
空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是罪魁祸首
【空气质量概况】
苏州市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69,优于上年。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级别的天数比例达到90.14%,比上年提高0.52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市区环境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二级标准要求。
苏州市区降水pH范围在3.18~6.92之间,pH年均值4.18,酸雨发生频率为82.89%,酸雨发生频率比上年增加13.78个百分点。按酸雨发生频率由重到轻依次为: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太仓市和吴江市。与上年相比,除常熟市和昆山市酸雨发生频率有所上升外,其余市(县)均有所下降。
苏州市区降尘年均值为1.90吨/平方千米·月,比上年降低33.3%,符合国家推荐标准。
【污染原因】
苏州市环境空气污染属煤烟型和石油型并重的复合型污染,可吸入颗粒物仍是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应对方法】
全市建成13个机动车排气检测站,简易稳态工况法检测实现全覆盖;通过新增、更换、淘汰,市区达到国Ⅲ标准的公交车有1614台,占比达到55%,较上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通过加强道路精细化保洁和建筑工地施工管理,有效控制扬尘。全市列入国家酸雨控制区“十一五”规划的6台300MW脱硫工程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19台833MW小火电机组全部关停,市区共淘汰燃煤设施279台,禁燃区面积达到380平方公里。
声污染:市区5条道路噪声超过70分贝
【声环境状况】
全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程度与上年持平。各地区域环境噪声质量评价等级基本为良以上;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和功能区噪声总体质量均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相应类别要求。
其中,苏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中,生活类声源所占比例最高,为67.2%,与上年持平。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3.6分贝,低于55分贝,质量等级为良。
苏州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6分贝,评价等级为好;值得关注的是,南园北路、南园南路、干将东路、新市路、竹园路等5条道路平均等效声级仍超过70分贝。
【应对方法】
市区处理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投诉1498件,并对36起夜间违法施工噪声扰民案件进行了行政处罚。开展“绿色护考行动”;在中、高考期间停止对夜间施工的审批,安排人员深入各考点值班;加强“12369”的接、处警工作,严肃查处夜间违法施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建筑工地违法施工黑名单,保障考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