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常住人口9638.0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13.00万人,出生率11.78‰;死亡人口43.00万人,死亡率4.52‰;自然增长人口70.00万人,自然增长率7.26‰。年末常住人口的主要构成:男性占51.00%,女性占49.00%;0-14岁人口占19.30%,15-64岁人口占72.72%,65岁及以上人口占7.98%;城镇人口占63.40%,乡村人口占36.60%。
表16:2009年人口数及构成
单位:万人
指 标
|
年末人口数
|
比重(%)
|
常住人口
|
9638.00
|
100.00
|
|
其中:城镇
|
6110.49
|
63.40
|
|
乡村
|
3527.51
|
36.60
|
|
其中:男性
|
4915.38
|
51.00
|
|
女性
|
4722.62
|
49.00
|
|
其中:0-14岁
|
1860.00
|
19.30
|
|
15-65岁
|
7009.00
|
72.72
|
|
65岁及以上
|
769.00
|
7.98
|
|
全年全省耕地面积2530892公顷,减少3191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3142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实际占用耕地49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3807公顷。当年净增加耕地10621公顷。
全省全年水资源总量1558.9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625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530毫米,比上年减少28.0%。年末全省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09.5亿立方米,减少18.7%。全省人均用水量为482立方米,下降0.8%。全年总用水量462亿立方米,增长0.1%;其中生活(含生态)用水94.4亿立方米,增长2.6%;工业用水138.2亿立方米,增长0.7%;农业用水229.4亿立方米,下降1.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18立方米,下降8.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7立方米,下降3.8%。
全省省级水质监控断面中,I-II类水质的断面比例38.8%,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36.2%,Ⅳ类水质的断面比例9.5%,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5.2%,超过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10.3%。近岸海域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11.5%;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71.2%,增加3.0个百分点;达到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5.8%;达到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11.5%。
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找到的矿产种类共148种(含亚矿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共计10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2种,非金属矿产58种,水气矿产4种。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处,其中非金属矿产地1处。
全年平均灰霾天气日数48天,比上年减少16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852小时,比正常年份平均增加72小时。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240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357万吨,增长24.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7.0%,提高2.0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91.12万吨,比上年下降5.4%;二氧化硫(SO2)排放量107.05万吨,比上年下降5.8%。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0.06千公顷。洪涝和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洪水和沿海风暴潮死亡人口39人。发生赤潮11次,累计面积795.60平方公里。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更新造林、有林地造林面积103947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36484公顷。其中林业重点工程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11077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19756公顷。全省义务植树完成10298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56.7%。全省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2.7万公顷;国家地质公园8个,面积10.18万公顷;地质遗迹保护区8个,面积4.12万公顷。
注:
1.本公报中资料均为初步统计数。
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现行制度调查时期为1-11月。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统计图中2005-2008年数据已按经济普查结果作了修订。
4.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速度的计算基数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做了相应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