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
2006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02804起,造成人员伤亡1227人,其中死亡663人,失踪111人,受伤45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4.2亿元。地质灾害造成损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为中南、华东和西南地区。福建、广东、湖南、甘肃、广西和四川6省(区)的损失占全国总数的74.8%。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成效明显,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78起,安全转移20566人,避免财产损失2.39亿元。由于加大了地质灾害防灾力度,与上年相比,在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成数倍增长的情况下,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仅增加了18.4%。
加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重点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区域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采取封井限采地下水等措施,有效防治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
积极推进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期完成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项目的水下工程,满足了三峡工程156米蓄水要求;湖北省63个应急治理项目有27个项目已完工,重庆市173个应急治理项目有109个项目已完工;95个应急专业监测项目通过初步验收;湖北、重庆1837个群测群防点已全部建成,并开展监测;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取得阶段成果,高切坡防护工程全面实施。
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在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18个省(区、市)3万多个乡村,开展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共进行2万场培训,受训人员近300万人。
继续开展主要城市和平原区地下水监测。据对163个城市地下水水位监测资料分析,与2005年相比,监测区地下水水位总体保持稳定态势,深层地下水水位较浅层变化明显,水位变化明显区主要集中在地下水开采程度较高的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区。
在开展浅层地下水水位监测的126个城市中,与上年相比,水位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城市有8个,水位保持基本稳定的城市有95个,水位呈下降趋势的城市有23个。在开展深层地下水水位监测的78个城市中,水位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城市有10个,保持基本稳定的有44个,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城市有24个。
据对163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分析,监测区主要监测点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深层地下水水质优于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低的地区地下水水质优于开采程度高的地区。
在开展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125个城市中,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的城市有21个,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95个,水质好转的城市9个。在开展深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75个城市中,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的城市12个,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58个,水质呈好转趋势的城市5个。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力度加大。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基本摸清我国矿山环境的现状,查明了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中央财政投入矿山环境治理项目资金达10.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共安排项目341个,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和10多家中央企业的各类矿山。地方配套投入资金19.0 亿元。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共恢复治理矿山环境面积44841公顷。
推进建立矿山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出台《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矿山公园建设,修改完善《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
地质公园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山东泰山、河南王屋山—黛眉山、房山(北京、河北)、雷琼(广东、海南)、黑龙江镜泊湖和河南伏牛山6个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目前,全国共有国家地质公园138个(含世界地质公园18个)。
地热和矿泉水保护工作加强。组织开展地热资源专题调研工作。继续开展“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地热城”和“中国矿泉水之乡”命名等活动。
六、国土资源科技与信息化
大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不断推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成功召开了首届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大会,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把科学技术摆在了国土资源工作全局的优先位置。加强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导小组和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科技创新制度,“科技兴地”战略正式启动全面实施。制定了《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发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决定》和《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决定》。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投入有所突破,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在资源环境、海洋技术等领域牵头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8项,总预算约5.2亿元。国土资源部“十一五”用于科技创新的有效投入比“十五”增加一倍以上。国土资源部发布“十一五”首批14个重大科技项目,明确了科技创新重点,启动科技创新审查新机制。完善了部技术监督体系。
组织实施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13位青年科技人员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遴选出“百人计划”资助人员15人,青年科技骨干23人。
应用网络技术开展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2006年度共颁发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62项。《我国海域地质与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大陆科钻科学研究迈出新步伐,对揭示地下生物圈及生命起源以及地球温室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中国白垩纪大陆科钻井—松科一井开钻。古生物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等领域的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内蒙古地区发现了已知最早“会水”的哺乳动物,在甘肃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今鸟类化石。
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勘探评价矿产资源,提高了资源保障能力。非常规油气资源已进入国家能源战略视野。土地调查新技术—“调查之星”已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推广应用,无人飞艇遥感系统应用于土地监测工作中。高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提高了国土资源监管的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
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整体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颁布实施,“数字国土工程”稳步推进,国家级“金土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全面完成,各项组织实施工作有序开展。以金土工程、数字国土工程为支撑的电子政务、政务大厅、网站、信息化基础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发完善一批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逐步显现;进一步完善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的建设用地申报审批管理运转体系;配合国土资源部政务大厅建设,开发完成第一批国土资源行政许可事项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网站建设和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检查,国土资源政务信息服务更加全面;不断强化基础建设和数据积累、整理与分析,并广泛提供服务;数据共享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建设全面推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成功召开200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第六届国际地质和环境材料分析大会,促进相关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