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2007年中国禁毒报告(全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0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大力收戒吸毒成瘾人员

切实萎缩毒品消费市场

2006年6月,公安部下发《公安部关于严格依法收戒吸毒成瘾人员的通知》,要求对初次发现的吸毒成瘾人员一律强制戒毒,对戒毒出所后复吸毒品的,一律报送劳动教养。各地公安机关以此为依据,普遍加大了对吸毒成瘾人员的收戒力度。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广东、新疆等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大收戒”行动,最大限度地收治吸毒成瘾人员。浙江省署开展了全省吸毒人员集中排查收戒专项行动。海南省连续下发通知,加大了对患传染病吸毒人员的收戒力度。广东省公安厅提出了年底前全省强制戒毒床位数不少于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3、全年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所床位利用率不少于80%、送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总人数不少于现有吸毒人数2/3的目标。2006年,全国强戒毒26.9万人次,劳教戒毒7.1万人。

积极推进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

切实降低毒品危害

各地卫生、药监、公安等部门从减少毒品危害出发,认真做好吸毒成瘾人员的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7月,公安部下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的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积极配合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确保本地区计划内的治疗点如期开诊,并保证门诊病人达到一定的数量,努力降低脱失率。全国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数量从2005年底的128个发展到目前的320余个,涉及22个省(区、市),药物维持治疗人数累计3.7万人,有2.5万人每天坚持服药。

进一步加大对回归社会戒毒人员的帮教力度

切实提高戒毒出所人员的戒断巩固率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在戒毒出所人员帮教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给予大力支持。荣获“2005年度十大民间禁毒人士”称号的云南省思茅市重生预制品厂厂长李继东,安置戒毒出所人员200多名,其中90%是艾滋病患者,国家禁毒办专门划拨了60万元资金予以扶持和奖励。浙江省禁毒办与省劳教局协调建立劳教戒毒解教人员信息交换制度,加强了劳教戒毒人员的出所衔接工作,并联合开展了劳教戒毒解教人员落实帮教工作专项调研。甘肃省加强社区帮教力量建设工作,在有吸毒人员的社区、村配备禁毒专干2千人,建立帮教组织3万个,共帮教人员9.6万人,经评估,全省戒断巩固三年以上吸毒人员比例从1999年的4%升到目前的35%。四川省成都市为加强对外出帮教对象的工作力度,专门制定了《禁吸戒毒“大帮教”活动实施方案》,对未外出的吸毒人员的帮教达到了90%。

来源: 中国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东亚次区域禁毒谅解备忘录签约国部长级会议发布会
《中国的禁毒》白皮书
2006年中国禁毒报告(全文)
国家禁毒委:中国基本实现校园无毒品学生不吸毒
京招募万名禁毒志愿者 举报涉毒线索最高奖万元
国家禁毒委督导组检查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中国禁毒战争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破毒案2万多起
女性艾滋病感染比例上升 云南妇女组织禁毒防艾
我国支持有关国家禁毒替代种植 定期通报毒情
中国拟建立禁毒工作新闻发布制度定期通报毒情
中国立法支持有关国家实施禁毒替代种植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