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编码基因的功能、调控与双色网络
——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相关研究与思考
(节选)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吴涛、何顺民与研究员陈润生在《2007科学发展报告》中撰写文章“非编码基因的功能、调控与双色网络——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相关研究与思考”,重点介绍了RNA干涉现象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式抑制了基因表达,小RNA对于基因表达的调控、对病毒感染的防护、控制跳跃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除了小RNA之外,多种非编码RNA被发现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它们同蛋白质一样,是生物网络的基本元素。
文章指出,《科学》周刊2001、2002、2003、2004连续4年将“非编码RNA”等评选为年度全球科学十大进展,2002年更将其作为进展的第一位。而且,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006年10月2日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菲尔(Andrew Z.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 RNAi)现象。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颁奖声明中称,2006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一种可以针对特定基因降解其mRNA的方式,在这种RNA干涉现象中,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式抑制了基因表达。植物、动物、人类都存在RNA干涉现象,RNA干涉对于基因表达的调控、对病毒感染的防护、控制跳跃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RNA干涉已经作为一种强大的“基因沉默”技术而出现。这项技术被用于全球的实验室来确定各种病症中哪些基因起主要作用。RNA干涉作为研究基因运转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产生全新的医疗方法。这是国际科研同行对这一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肯定与支持。
文章重点介绍了最近4年来非编码基因序列和非编码RNA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并最后指出,伴随着非编码基因研究的深入,其应用研究也必将蓬勃开展起来。(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7科学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