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企业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
——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配套政策》的思考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为了激励和扶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组织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配套政策》(以下简称配套政策)时,将激励和扶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作为配套政策核心,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作为配套政策的中心目标。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穆荣平研究员和宋河发在《2007科学发展报告》中撰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就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政策进行了思考。
作者在本文中指出,针对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投入较低等问题,“配套政策”利用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间接投入等政策工具,分担企业创新风险,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针对企业创新融资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等瓶颈问题,配套政策通过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人才激励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政策等分担企业创新融资风险、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引导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
作者认为,配套政策的实施对于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配套政策需要针对企业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不断完善,需要不断提出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并在逐步试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文章认为,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角度,需要进一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建立企业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允许企业每年按照销售收入总额的一定
比例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在税前列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
二是设立国家技术创新奖。通过奖励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创新成果,而不是“学术水平最高”的创新成果,激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
三是表彰企业杰出创新人才。通过表彰,激励和稳定企业杰出创新人才,引导优秀人才到企业工作。
四是建立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制度。通过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产生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五是明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国际化的能力建设试点。通过一些政策试点,推进若干行业龙头企业国际化发展,大幅度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7科学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