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黄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岁 黄菊简历 -本周大盘下挫 700个股跌停 阶段调整展开 股市市值一周减少5% -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遭尴尬 实际操作难 新<破产法>细则待出台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全文 负责人答问  -无锡宣布恢复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费半价 水危机谁最该反思  -中国拟5年内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广州指令性调控垄断企业工资  -36个大中城市肉价大幅大涨 民政部:确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响  -劳动保障部拟补8千亿养老保险空账 -商务部:外资并购仅占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 逾4成顺差源于虚报  -石油商业储备发端 中石化奏第一响 核电"十一五"将实现三大任务
2006年宏观调控的存在的问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3 月 1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1.投资与消费不平衡,国内需求相对不足

从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看,投资比重依然偏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尤其是由出口带动的投资,而消费增长则相对慢于投资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09870亿元,同比增长24%,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3.18万亿元,超过预定2.5万亿的目标,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2006年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活跃,增速加快。据统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2%,汽车类增长26.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4%,通讯器材类增长22%。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问题在进一步加剧。2006年以来,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态势继续扩大,内需仍然不足。2006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仅为51.1%,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曾达62%。另外,2006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9%,消费仅为35.7%。

图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和实际增长

出处:刘朝晖,《经济降温但仍需紧缩以巩固调控成效》,广发证券《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1月

2.资产价格泡沫化苗头值得警惕

首先,2006年我国房价平均上涨5.5%,增速仍然较快。其中,2006年6月,深圳、北京等8个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2006年11月,房价涨幅较大的城市包括:福州、北京、深圳、厦门、秦皇岛、成都和贵阳,分别同比上涨10.4%、10.3%、9.8%、9.6%、9.3%、8.9%和8.4%。

图3-2:我国房价涨幅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比较

出处:白宏炜,《转型期土地与资本盛宴——房地产行业2007 年展望》,中金公司研究部,2007年1月15日

图3-3:全国商品房价格变动(商品房销售总额/商品房销售面积)

出处:白宏炜,《转型期土地与资本盛宴——房地产行业2007 年展望》,中金公司研究部,2007年1月15日

图3-4:北京商品房价格涨幅(按销售额/销售面积计算)

出处:白宏炜,《转型期土地与资本盛宴——房地产行业2007 年展望》,中金公司研究部,2007年1月15日

图3-5:深圳商品房价格涨幅(按销售额/销售面积计算)

出处:白宏炜,《转型期土地与资本盛宴——房地产行业2007 年展望》,中金公司研究部,2007年1月15日

其次,股市方面,2006年沪、深两市股票总成交额达到90468.89亿元,较上年增长186.22%;两市股票筹资额累计2204.43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12月29日,上证综指收报2675.474点,全年涨幅130.43%;深圳成份指数收报6647.14点,全年涨幅132.12%;中小企业板指数收报2493.26点,较年初上涨76.12%。2006年底沪市平均市盈率为33.3倍,深市平均市盈率为32.72倍,其中中小企业板为42.03倍。由于2006年全年A股指数翻了一番,证券、银行、机械等行业涨幅超过100%,更有30只个股涨幅直逼300%,股指一路走高吸引两市投资者新增517.68万户,投资者总开户数接近8000万户。2006年沪、深两市总市值89403.9亿元,较上年增长175.68%,占GDP的比重已达49.62%。

2006年A股指数翻了一番,其主要推动力来自股改成功、货币流动性过剩以及开放式共同基金等三大因素,其中货币流动性过剩是基础性因素。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新的资金不断注入基金管理业,目前基金管理业的规模已达到原来的三倍之多,而新的资金仍在持续注入。通常情况下,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股市,利率会上升,从而减缓或者停止储蓄从银行流向股市。但由于2006年利率虽有调整,但幅度过小、行动过迟,致使利率杠杆迟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也与股市形成互动关系,2006年的紧缩性调控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幅度有所控制,促使部分资金流向了股市。

图3-6:上证指数(000001)行情走势图

出处:刘朝晖,《经济降温但仍需紧缩以巩固调控成效》,广发证券《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1月

对此,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警告:警惕内地股市已出现泡沫,其原因在于由中国银行系统低存贷比所反映出来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已经使股市翻番,而在未来,中国股市有可能会经历一次痛苦的调整。一些经济学家还担忧,内外经济的“双失衡”如若持续下去,中国经济将出现过热,通胀加剧和资产泡沫成形。

从长期来看,资产泡沫会给市场扭曲的需求信号,房地产过热会加大实物经济的供给,虽然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拉动经济的过快增长,但最终将导致生产过剩和房地产泡沫,同时,股市上涨牵动货币资金的流动,资产泡沫的破灭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会给国家经济带来混乱。

3.房地产市场问题依然突出

尽管2006年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频出,但房地产市场问题依然突出,除上述房价依然走高有可能形成资产泡沫以外,我国房地产市场还存在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以及住房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首先,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房价增长过快,其深层次问题是住宅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商品房价和空置率的“双高双涨”。2006年1月~6月,40个重点城市上市预售的套均建筑面积为115平方米,适合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仍然供应不足。

其次,住房保障制度仍不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我国虽然基本建立了住房保障制度,但由于政府保障能力的有限以及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对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覆盖比例较低,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严重不足;住房保障制度仅覆盖城镇居民,尚未覆盖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方式重购买轻租赁,主要的保障供应方式为经济适用房,保障手段以建设为主,其他财政、金融、税收等保障手段滞后;住房保障制度没有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廉租房制度尚未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财政资金支持不足、来源渠道不规范、资金不稳定;住房档案和收入信息系统不健全,无法准确界定住房保障对象;退出机制操作难以实现,容易造成福利固化。

4.短期宏观经济形势与中长期经济发展矛盾加剧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消费煤炭、钢铁、铜最多的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国。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创造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节能降耗的约束性指标,要求五年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2006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强化节约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将能耗指标作为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的重要考核内容;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从源头杜绝能源浪费。为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从2006年10月1日起,国家对差别电价政策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淘汰类企业工业用电每千瓦时加价1角钱,限制类企业加价3分钱。

尽管新政策密集出台,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时能立刻转变的,高耗能产业仍在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依然过大。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0.8%,能耗增长主要表现在钢铁、煤炭、石油、电力等行业。前三季度经济增长为10.7%,而煤炭和电力生产增速分别为11.7%和12.9%,2006年节能降耗的任务难以完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亟待稳固。[iii]另一方面,2006年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为2%,而2006年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3%到4%,2006年污染物减排指标同样难以完成。

5.发展与改革的矛盾更加突出

(1)经济增长方式与市场化进程之间的矛盾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我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反映了经济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市场化改革远未到位。由于要素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行政控制资本、土地等要素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目前,尚未形成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这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2006年中央继续强化土地审批的执行力度,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起了显著的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针对土地的宏观调控依然主要是行政手段,这表明我国土地要素的配置还不是市场化的。

目前,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呈现出结构性差异。一方面商品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是另一方面要素市场化程度仍然相对落后。一方面劳动力要素市场化程度进展比较快,但是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一方面间接融资市场虽然规模很大,但是另一方面直接融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一方面间接融资市场虽然规模很大,但是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与资本市场化相比,土地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更低。

再者,以房地产信贷调控为例,在有关部门进行的房地产信贷调控中,同样很大程度是依靠行政手段来实现的。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之间利益相背,传统的行政指令式传导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作用呈衰减之势。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贷款来说,房地产贷款通常被视作高质量、低风险的资产,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常常在5~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出现,因而商业银行不仅绝不会放弃这个领域,还具有扩大信贷的内在冲动与维持高房价的动力源泉。而现有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下,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财政增收、政绩形象还是其他利益需要,都具有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带动房地产价格攀升的强烈动力。事实上,商业银行已经与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结成“利益同盟”,对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阳奉阴违甚至公然违背。尤其是在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

(2)宏观调控与政府职能转换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由于政府转型不到位,不仅造成了投资过度、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而且还影响了政府正确履行宏观调控、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导致政府某些经济管理职能的扭曲。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至今还存留着浓重的计划经济和早期市场经济制度的痕迹,这既体现在法律的不健全上,更体现在政府在市场配置中侵犯市场权利上。

然而,政府转型及其职能转换实际上面临巨大的困难。其一,“政府帮助”与“政府退出”的矛盾。其二,“制度供给”与“制度约束”的矛盾。其三,“改革政绩”与“发展政绩“的矛盾。上述三大矛盾都昭示了一个事实,即阻碍政府转型和职能转换的基本力量恰恰来自力主改革的政府本身,政府转型的基本障碍来自各种利益集团。【摘自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2007中国改革评估报告》】【撰稿人: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尚希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央行发布2006金融数据 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发改委:我国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调控将适时适度微调预调
央行:经济增长略缓主因是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
今年宏观调控重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
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以巩固宏观调控成效
温家宝:加强改善宏观调控 包括调整住房供给结构
专家:宏观调控应更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改委解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
发改委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问题答记者问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西气东输首批气田建成 可供气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