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苏刚教授在《2009科学发展报告》上发表了题为“揭开大自然隐藏对称性的奥秘——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述”的文章,对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南部阳一郎发现亚原子物理中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的过程、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发现对称性破缺的起源进行了评述。
文章首先介绍了对称性破缺的概念。物理本质是对称的破缺。当系统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原有的对称性后,一定会进入另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状态,这就是对称性破缺的概念。对称性破缺是贯穿物理学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概念,对称性破缺就意味着出现有序相。
超导态是一个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态。1957年,美国三位物理学家巴丁、库柏和施里弗提出了著名的BCS超导理论。南部阳一郎在BCS超导理论提出以后,花了两年时间去理解超导态中的规范对称性如何破缺,从而发现了场论表述下的对称性自发破缺。南部在1960年提出在基本粒子的量子场论中也存在着对称性自发破缺,并通过引入某种未知场的真空期望值,建立了强相互作用理论。其后,南部及其合作者提出了基于SU(3)规范群的强相互作用的非阿贝尔规范理论。
1972年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根据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的电弱理论标准模型,研究了电荷宇称破坏问题,最终在一个3X3的矩阵中找到了答案。小林-益川三十多年前的理论预言与实验惊人一致,表明自然界的基本组成来自于三个家族,同时发现了电荷宇称破坏就是用于区分物质与反物质的基本物理规律。小林-益川理论之重要性,可能对宇宙起源的探索提供了深刻启示。137亿年前发生的大爆炸导致了宇宙的诞生,其根源可能来自于迄今尚不清楚的对称性破缺。
文章最后指出,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奖成就虽然从理论上揭开了大自然隐藏对称性神秘的面纱,阐明了物质粒子质量的可能来源,但还面临着许多未解之谜的挑战,人类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仍然任重道远。(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9科学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