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必须坚决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广东如何告别“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之耻,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又该如何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决心打好扶贫开发这场硬仗,为广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这些读者关注的话题,本报今起推出“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系列报道(共3篇)。敬请读者垂注。
近日连续推出的“穷广东”系列报道,让读者看到了富庶背后另一个陌生的广东。“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因此,必须坚决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今年3月底,省委书记汪洋在河源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如是强调。
在人们的心目中,“富可敌国”的广东似乎离“贫困”相去甚远,然而,事实上,贫困依然是广东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85年至今,经济总量已连续20多年居全国第一,主要经济指标也长期名列前茅。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村贫困村、贫困人口多。
省扶贫办的统计显示,到去年为止,全省仍有贫困村3409个,人均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仍有70万户、316万人,这些贫困农户人均年收入仅有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4%。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广东仍有7840多个老区自然村未通机动车路,182个老区村未通电,7600多个老区村、306万人存在饮水安全和困难,全省还有200多万户农民居住在泥砖房和茅草房中。
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众多,已经成为广东之痛,这个痛点越来越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软肋和短板,制约着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广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和扶贫开发这两块“短板”。近年来,广东通过采取“智力扶贫”、“对口扶贫”、“开发扶贫”和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使全省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然而,扶贫开发依然是广东最难啃的骨头之一,广东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据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介绍,我省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贫困农户素质偏低,没有技术技能;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边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脱贫成本相当高;农村贫困面较广,地域分布分散,全省仍有3409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16.2%,分布在省内15个地市的83个县(市、区)。
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对广东来说,如果广大山区和贫困地区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也就无法如期实现。”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
紧接着,一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攻坚战在广东正式打响!全省数千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被动员起来,对口帮扶3409个贫困村,实行定点清除贫困。一场轰轰烈烈、力度空前的帮扶运动开展起来。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通过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攻坚战,我省将用3年时间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被帮扶的贫困人口有80%以上达到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被扶持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林果先介绍,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动员、部署,全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好形势。目前,全省3409个贫困村,已有3263个帮扶单位派驻帮扶工作组到定点帮扶村开展工作,占95.7%,驻村干部达8533人。从实施情况看,帮扶单位帮扶投入大,实施项目效果好,许多贫困村的干部群众反响热烈,脱贫的积极性高涨。
为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省委、省政府近期还将对“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进行再部署、再动员。此外,我省还将依法设立“扶贫济困日”,在全社会树立扶贫济困责任意识,激励先富帮后富,掀起全省社会参与扶贫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