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9月30日电(记者王军伟)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获悉,近年来,广西以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为核心,采取整村推进、连片推进相结合的扶贫方式,使贫困群众的收入大幅增长,8年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62.8%。“红薯当饭,南瓜做汤”成了许多贫困群众忆苦思甜的往事,“两个推进”也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新亮点。
--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多,多数分布在大石山区、边境地区、高寒地区
广西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贫困区域,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9个,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2000年自治区认定的贫困村为4060个。2008年底,广西农村贫困人口298万,占农村人口的10%左右。
广西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大石山区、高寒山区和边境地区。其主要特点为:一是贫困人口集中在大石山区。广西大石山区面积大,喀斯特地貌面积共8.95万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的40%左右,其中贫困地区的石山面积占83%,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资源溃乏,人地矛盾突出,缺土缺水缺粮,治理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据统计,目前广西49个贫困县中,有44个分布在石山区,占90%。
二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广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全是特困区域,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900万人,其中70%以上的人口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隆林、西林和那坡县的彝族、仡佬族聚居村屯的1625户5891人中,有2610人所住的屯(21个)未通道路,占44%,村民到乡政府要走6至7个小时的崎岖小路;有3883人未能喝上安全卫生饮用水,占66%;有28个屯550户2075人未用上电,占35%。
三是边境贫困情况特殊,解决问题紧迫。广西地处我国南大门,与越南接壤,情况较为特殊:第一、边境线长。广西有8个边境县,与越南4个省17个县毗邻,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而且四通八达,防控困难,互相影响大;第二、边境线居民密度大,条件恶劣。中越边境全是山区,有的地方是大石山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特别是离边境线0-20公里范围内,人口密度很大,自然条件差,发展空间少;第三、少数民族多。广西8个边境县(市、区)总人口24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含人口较少民族的京族)人口202万人,占81%;第四、边民肩负着守卫边防的职责,不能因为条件恶劣而后撤搬迁;第五、由于多年处于战争状态,国家投入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边民生活贫困。因此,解决边境贫困问题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门形象,国家外交战略等一系列既是政治,也是经济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