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百万民工弃粤奔沪杭 珠三角出现工厂停工现象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3 月 2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近年来,沿海地区一直在为“用工短缺”犯愁。(资料图片)

编者按:

春节刚过,又到找工时。尽管仍有大批外来工涌向珠三角,但数量已经在逐步减少,尤其是今年春节后,外来务工人员缺口明显在增大,广州、东莞等地一些工厂出现了招不到工人无法开工的情况。相反,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外来务工者却在逐步增加。

昔日的“淘金天堂”珠三角缘何失去招工优势呢?春节一过,记者兵分多路走访劳务输出源头安徽,同时走进长三角、珠三角的用工核心地带去寻找个中原因。

我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的安徽省近年劳务输出逐年增长,其中2006年输出量突破1000万人,其中超过七成流向苏浙沪等长三角地区。时报记者春节后前往安徽阜阳采访发现,从这里出发打工的民工大多数都选择了杭州、上海等地,相比之下,往珠三角的犹显冷清。

“同为全国消费最高的两个城市,上海给工人的底薪是810元/月,深圳只有690元/月,上海一般还包吃住,深圳则只包住不包吃,现在的农民账算得很细,一天吃饭少说也要4元钱,一个月就是120元,即便工资都是1200元/月,他们肯定会去上海包吃的那家工厂,而不去深圳”。——安徽一职介中心经理曹洪建

阜阳车站 杭州上海票紧俏东莞票好买

3月1日清晨,时报特派记者一行乘坐的临客火车抵达安徽阜阳。阜阳站前广场上,数以万计的农民工们聚集在此,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扛着大包、拎着水桶、背着被囊,在露天售票窗口排起等票长队。

记者留意到,临时搭建在室外的三个售票窗口,只发售往杭州、上海和东莞方向的临客、民工专列火车车票。记者在现场看到,三条人龙的长度截然不同,杭州方向前的人龙长度是往东莞方向的5倍,上海方向前的人龙长度也比东莞方向的多出2倍。

据统计,阜阳段节后春运已开行的临客中有六成开往杭州(长三角)方向,开往广州(珠三角)的仅占总数的15%。其中,528列临客列车开往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农历正月十五过后还要新增19列开往长三角方向的临客列车。

此外,阜阳市劳务输出主管部门还与输入地政府合作开“民工专列”。据介绍,今年的“民工专列”开往宁波、常州、南昌等地,相反,开往广东地区的“民工专列”只有东莞一地。

记者在阜阳站前的室外候车广场上随机采访发现,八成受访农民工表示将赴长三角城市打工。

河南周口的老王从阜阳转车去杭州。他在杭州做了2年的家居装修生意,老王的孙女今年也跟着爷爷到杭州打工,她瞄准了服务行业,比如服装专卖店的销售员、超市推销员。阜阳人李琳也准备去杭州,她在一家服装厂织羊毛衫有3年之久。李琳说,工厂里现有10多个同乡姐妹,有3个是去年7月份从广东顺德一家工厂跳槽过来的。

李琳坦言,杭州离阜阳较近,火车票好买,而且同一行业的工资水平比珠三角高,也很少超时加班,治安环境较好。

记者采访发现,李琳说出了大多数外来务工者的心里话。阜阳民工钟情长三角,赚钱无疑是首要因素。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工资水平较高。但是,除了能赚到更多钱外,治安、维权、人情味等因素也都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选择与去留。

打工仔 “村里人都从珠三角转到长三角”

在阜阳的劳动市场,记者碰到了来自阜阳李庄的李先生,他原来在温州打工,由于家中有事,过年后没有急着跟其他老乡回到原来打工的工厂,而来到阜阳本地的劳动力市场找份临时工先做着,而他在温州的老板也答应为他保留职位,等到他家里的事情办妥了再回温州上班。

李先生是一个西服的熟手车工,技术都是几年前在去东莞打工的时候自己逐步累积慢慢学到手的,但是在2003年,他和同村老乡们从广东全部撤走,转到了浙江温州落脚。

“要不工资太低要不劳动强度太大”

为何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要放弃珠三角?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算是很早从农村跑到城市打工的人,当年出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往珠三角地区跑的,同一个村子的几个老乡一起出来肯定也会凑到一块找地方一起去。当年无论是四川人还是江西人,还有本地的其他一些朋友全到了广东,于是他们也就跟着老乡到广东。

在广东,他们从小工做起,当时一个月只有四五百块钱,可是当时想着吃几年苦,先把技术学到手再找好点的工作。李先生说,当年他在东莞制衣厂的老板是香港人,衣服都是出口的,所以对质量的要求自然就高。为了自己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他在厂里特别卖力,慢慢掌握了一手好的西服制造技术。后来,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他就不停地跳槽不停地到工资高的工厂去做工,可是,慢慢地,李先生发现,虽然不停地找工,但在广东的企业,普遍都是要不就工资水平不高,要不稍微比别人高的劳动强度就大。

“老板太精明春节回家买票太难”

李先生说,从农村出来打工,本来是不太计较劳累跟吃亏的,可是在沿海大城市呆了几年,也逐渐学会了一些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注重起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他开始意识到,工资太低的工厂老板太苛刻不能去,而工资太高的工厂也不能去,因为劳动强度肯定比同行高,不能要钱不要命。所以,他开始选择一些工资水平中等,劳动强度不太大的地方,像这样的工作,在珠三角基本上是很难找到了。

于是,像李先生这样已经有了技术的务工者就把眼光投向了当时制造加工业还刚刚起步的长江三角洲的浙江地区。而且,由于广东开放的时间早,企业老板太精明了,所以他们总觉得在广东更加容易被老板算计,同时广东的消费水平也比内地要高,在广东即使挣的钱能比在浙江要多上两三百,但能存起来的部分也比不上这边多。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在广东,春节回家实在太难太难了,想到在外打工一年也就回家一趟,如果回不了家总觉得不是滋味,如果是在浙江,即使没有火车票,坐汽车转车怎么的也总比广东容易,所以慢慢的他们也都情愿在温州打工不去广州了。

职介所 长三角业务占到七成

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阜阳市劳动大厦的劳务输出职业介绍中心。在大楼二层,共有12家专门办理劳务输出的职业中介公司,这些职介所每年都要在年后帮助厂家在阜阳招工,每办成一个工人收取中介费500元。

在一家名为环球职介中心内,记者看到了一张招工简章。简章上同是车工职位,杭州和广州两厂家开出的薪金、待遇就大有不同。杭州某毛纺厂通过该职介所招收100名一线挡车工,开出1400~2200元/月的薪水,并且注明厂家提供食宿;而广州大洋摩托车厂也招100名车工,薪水仅有1200~1800元/月,未注明是否包吃包住。而据该职介所老板介绍,以往他们主办广州、东莞业务,但今年则变为主办上海、杭州业务,长三角业务比例已占到总数的70%。

记者以广州增城一家牛仔裤制造厂北上招工人员的身份暗访了另一家名为阳光职介中心的经理曹洪建。曹洪建一听说招工者来自南方,便紧锁眉头,不住吸烟。他向记者透露,珠三角地区多为私企和外企,这些企业工作强度大、生存压力大,而且工资待遇也相对较低,“同为全国消费最高的两个城市,上海(的工厂)给工人的底薪是810元/月,深圳(的工厂)只有690元/月,上海一般还包吃住,深圳则只包住不包吃,现在的农民账算得很细,一天吃饭少说也要4元钱,一个月就是120元,即便工资都是1200元/月,他们肯定会去上海包吃的那家工厂,而不去深圳”。

晋江市一家企业在工厂大门前摆出招聘长龙,然而招聘人员比应聘人员还多(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招工难,珠三角节后更难

“我们的招工广告在门口摆了一个星期了,没有一个人进来。没办法,老板只能自己开着车出去招工了。”——广州一家工厂的工人

“以前我们天天找各个工厂的人事经理介绍人进去,现在各个工厂的人事经理天天都找我们要人。”——东莞智通人才连锁有限公司长安分部营运经理刘云飞

佛山去年春季对183家企业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每年流失的一线工人有28450人,流失人数占员工总人数的27%。——佛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统计

广州300米路200企业摆摊抢人(资料图片)

位于海珠区的瑞宝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可就是这个城中村里,竟聚集了上千家制衣厂,辖内的流动人口高达5万多人。

日前,记者来到海珠区瑞宝村,街边的招聘广告让人目不暇接。工厂门口、墙壁上到处都贴着红纸黑字的招工广告,就连街道的公益宣传橱窗中,也被厂家的招人纸片填满。其中一家名为志×钉珠厂的广告最有特色,除了招工信息外,这家厂子还承诺“带人到本厂做事者,可提成200元一位,本广告长期有效”。在招聘广告的下面,还印着一排该厂的地址和联系电话,有意者可以把它撕下带走。

记者沿路打探过去,没有发现不缺工人的工厂。当记者来到一家名为鸿×的制衣厂时,发现这家拥有30多台机器的制衣加工厂中,超过一半的机器都没有开工。“现在老板还在外面招人,要是招不到人,这些机器就都没法开工。”带班的一名大姐告诉记者,这家制衣厂原本有40多个人,可一到过年,就回去了30多个,到现在只回来8个人。“我们的招工广告在门口摆了一个星期了,没有一个人进来。没办法,老板只能自己开着车出去招工了。”

与工厂的冷清相比,瑞宝村内河涌旁边的人行道上可算得上是热闹非凡。在这条人行道上挤满了招工的厂家,他们都在身边摆着红纸黑字写的招工广告,而且在招工广告上,月薪多少、单件如何计算都写得一目了然。除了工资待遇以外,不少厂家还将工厂厂房和食堂、宿舍的实景照片印在彩色宣传单上,更有甚者,还特地带上自己的产品到现场向农民工介绍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薪酬计算方法。

记者数了一下,在这条不足300米的人行道上,居然挤着237家招工的厂家,而旁边狭窄的马路上还停满了来招工的车辆。在不少车主还在车窗玻璃上贴着广告:“招聘车工10人,过年回家车费报销,往返工厂专车接送”。

据了解,这里的制衣厂急招的工人包括纸样师傅、裁床、车工等,其中车工的缺口最大。几乎每家都缺10个以上,这么算来单这237家工厂就缺车工2000人以上。据了解,像瑞宝村这样自发形成的“招工一条街”,在白云、增城、花都等地方还有很多。

佛山家具厂汽车站外现场招工

佛山的缺工情况同样严峻。正月十四,记者看到,佛山几家制衣城仍迟迟没有开工,原因是没有招到足够的工人。为解燃眉之急,这些厂家除了在门口摆出大红的招聘启事,还加派人手到附近的公告栏张贴招聘广告,“但几天来前来应聘的人还是不多”。

在顺德汽车站,刚出站就看到几家家具厂在汽车站门口打出了“现场招工”的启事。据一名来自龙江镇某家具厂的人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厂春节后开工需要100多人,但至今仍有30多人的缺口,考虑到汽车站、火车站的人流量大,返乡的民工都将经过此地,所以来这里现场招工。

而在顺德容桂镇的一些小家电生产厂,记者还看到工厂门口贴着的招聘启事上打出了“正月初八前进厂发年终奖200元,正月十五前进厂发100元”的待遇,有几个看似来找工作的人看了看后,脚步还是没有迈进工厂。

据佛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统计表明,招工单位普遍反映一线工人难招,一线工人流动性大,数量不足。据去年春季对该市183家企业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每年流失的一线工人有28450人,流失人数占员工总人数的27%,规模小的企业一线工人流失率更大。

福建泉州一家制鞋企业因为招不到足够的工人而无法正常生产(摄于2月12日)。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东莞4万职位只等到近两万求职者

东莞,作为珠三角地区著名的国际制造业名城,同样遭遇了招工难题。春节过后,记者在东莞发现,这里民工短缺的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在被誉为五金模具和电子产品重镇的东莞市长安镇,刚从高速公路口出来,记者就看到两家人才市场的招牌,“智通人才市场”和“汇安人力市场”,非常醒目。由于正值周六,两家市场都在举办大型招聘会,于是记者也进去瞧个究竟。

与以往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不同,这里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拥挤。而在各家企业招聘的职位上来看,普工的需求量是最大的。东莞上川电子制品厂是一家日资企业,专门为索尼公司生产电子微型马达和塑胶玩具的,半天过去了,他们收到的求职意向几乎都是来招聘文员的,而工厂大量需求的普工却几乎无人问津。据该厂的人事部负责人介绍,过年后工厂普通工人的缺口在30%以上,他们的薪金水平在同行业里算是高的了,但为什么招不到人,他们也搞不懂。

在东莞市新科电子公司的摊位上,该公司人事部的谭必成对记者坦言,该厂生产的硬盘磁头占全球销量份额35%,对普通工人的需求量在10000名以上,而从大年初五开工以来,虽然一直都在招工,但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几千人在干活。

据长安镇两家人才市场的负责人介绍,这一天两场招聘会提供的职位超过了4万个,但当天每家的求职人数都在8000人左右。对东莞日渐恶化的招工难问题,东莞智通人才连锁有限公司长安分部营运经理刘云飞是深有感触:“几年前,我们天天都找各个工厂的人事经理介绍人,现在各个工厂的人事经理天天都找我们要人,而且一要就是成百上千,我们上哪找这么多人!”(来源:东方网/信息时报 廖卓斌 游星宇 幸琦昕 周芳)

来源: 东方网

相关文章:
中国民工荒 专家称产业结构劳动力供需失衡导致
产业转移提高工资 专家支招珠三角玩具业民工荒
专家指“民工荒”之说不成立 短缺只是局部现象
“民工荒”愈演愈烈 六万岗位等不到农民工
"民工荒"初现 新农民工释放什么信号
"民工荒"蔓延 劳动力成本优势遭遇挑战
民工荒连锁反应 中国失去了人口红利?
“民工荒”蔓延内地的意味
“民工荒”阵痛逼迫东莞转型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