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6月21日网上公布的一则加分考生增补名单,绝大部分考生仍然因“三模三电”加分,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根据网友的统计,在今年浙江省体育项目高考加分的1010多人名单中,其中因参加“三模三电”项目获得加分的人数为630多人,接近加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公平焦虑下的“裸考”呼声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示,尽管高考加分公示已经结束,我们仍欢迎社会各界对高考加分进行监督。若发现考生或工作人员有违规、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一律严肃处理。
尽管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还没有找到“舞弊”的实据,这一单起事件可能只是“虚惊一场”。但其间反应出的“一边倒”的社会心态再次验证,高考加分政策,成为一尺衡量社会公平与否的标杆。公众的“习惯性质疑”心理,恰是社会公平受到侵蚀后的反映,也是公众痛感公平缺失的折射。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说,近年来,高考加分中,频繁出现假少数民族、运动员批量制造、假三好学生等现象,对于高考加分制度的公信力,公众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质疑”。
这种质疑推动了不少地方出台了整顿高考加分项目的政策。如2010年,浙江在9次各界人士征求意见会后,决定将此前备受争议的“三模三电”等项目高考加分分值从20分降为10分。山东则取消所有省内规定高考加分政策。此前在2008年,浙江省还取消了优秀学生干部的高考加分政策,原因在于“这一项目加分标准过于模糊,受益者大多为领导干部的子女,比重已严重偏离了合理的范围”。
为了便于了解加分考生真实情况的同学和老师进行监督,浙江省从2009年起还规定,考生的加分材料不仅要经过所在学校、所在地市县招考机构与省招考机构的三级审核,还必须经过学校师生出入必经处醒目位置、所在地招考机构点和省招考机构的“三级公示”。保送生名单还需经过拟录取高校的审核与公示。
也有观点认为,这些政策和规定,只是对舆论监督的一种应付罢了。还有人直接提出,应该“一刀切”取消高考加分项目,虽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因噎废食”之嫌,但能够消除广大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教育公平焦虑。
杭州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立群认为,“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容易扼杀特殊人才,高考加分的初衷就是鼓励学生学有特长,但现实是这种初衷偏离了轨道。只有依靠看似“武断”的政策,来减小权力寻租的空间。
杨建华则认为,如果“裸考”一时难以实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则成为剔除高考加分丑闻的唯一路径。高考加分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使“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要把加分程序信息放到阳光下暴晒,避免权力之手染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