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通报称,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环保部等9部门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要求全面推进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这是国内首部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出台的综合性政策。
联防联控综合治理
上述负责人认为,我国大气污染区域性特征日趋明显,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由于城市间大气相互流通,仅从行政区划角度考虑单个城市环境问题,难以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环境不是一个密闭的盒子。”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研究员周凌晞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气候问题相当复杂。随时间变动,每一区域都有不同的季风和主导风向。如同河流上游对下游的影响,上风向污染企业势必影响下风向区域。”正因如此,山西大同的风刮到了北京。
上述负责人称,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将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此前,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等成功实践均已证明。
《意见》中提到,联防联控工作要以“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为指导思想。《意见》还强调,到2015年,建立起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
环评实行“区域会商”机制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介绍,近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每年出现灰霾天数达100天以上,广州、南京、杭州、深圳、东莞等城市更为严重,东部地区大气能见度与20世纪60年代初期相比,下降了约7~15公里。
他表示,高速的城市化进程给区域环境容量带来巨大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必须尽快落实区域联防联控各项措施,上述区域首当其冲成为防控重点。
此外,针对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意见》建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该机制具体办法将由环保部另行制定,主要工作包括信息共享和信息通报等。《意见》希望以此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对于区域会商新机制,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表示拥护。他分析,“一个工厂中的一个项目,不仅仅是所在区域范围内的事,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社会职能也应考虑在内。”
王如松认为,区域会商机制的建立,将更多顾及项目功能区划,及所在区域的承载力。
氮氧化物纳入总量控制
《意见》还指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明确提出从当前的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向多污染物综合控制过渡。
张力军表示,在区域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目标被制定同时,氮氧化物也会纳入到总量控制范畴。此外,“十二五”期间,重点区域内火电厂脱硝工作必须完成。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剑波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转变的必然性——随着城市发展,机动车数量猛增,于是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被提上议事日程。他同时表示,“减排二氧化硫只需盯住某几家工厂,氮氧化物却大都随尾气排放,管理难度会更大。”
张剑波对联防联控的实施效果透露些许担心,“防治大气污染,应是‘大家行动,但各有职责’。新机制实施后,减排指标如何分配就很关键。”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也都表示,机制实施效果在于行政力量。
对此,《意见》中明确表明,地方人民政府仍是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环保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对于未按时完成规划任务且空气质量状况严重恶化的城市,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将受到严格控制。(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