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7日刊出中国国际问题学者庞中英的文章说,最近三十年,中国似乎一直在“示弱”,尤其是最近20年 “韬光养晦”。在新的情况下,传统的“示弱”在策略上价值不大。中国需要适当地展示大国实力。归根到底,“示弱”和“示强”,不过是策略而已。在接下来的外交中,中国不应坚守世人皆知的“韬光养晦”教条,也不能锋芒毕露,而要利用“示弱”和“示强”的好处,克服“示弱”和“示强”的局限。
文章摘录如下: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三国时曹操注解《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孙子的原话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都是所谓“计”。
所以,“示弱”是中国古代的军事策略思想,能够造成敌人和对手的轻敌。
弱点已经暴露无遗
最近三十年,中国似乎一直在“示弱”,尤其是最近20年,众所周知,中国“韬光养晦”,目的是降低外界的“中国威胁”调门,以利更好地与外界做生意;避开美国的强势,显示中国无意挑战美国霸权的意图。“韬光养晦”实际上是当代版本的“示弱”。
不过,这一当代版本的“示弱”,与《孙子兵法》原教旨的“示弱”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文革结束时的20世纪70年代末,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不用“示”,中国经济积弱甚深。30年的发展,贫弱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在解决了旧的问题,如饥饿和赤贫的同时,新的、更大的问题产生了:发展的科学性大有问题;贫富分化显著;国内各地的发展失衡。这些问题,世人皆知。前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谢淑丽(Susan Shirk)出版了《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精准地把握了中国力量当前的困境。
中国用不着“示弱”,世界的中国问题学者对中国实力的情况了如指掌。
过去三十年,外国资本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中国绝大多数行业和分工,已经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一个国家的实力是强还是弱,用不着隐瞒或者夸大,外部世界通过各种与中国的联系,能够深入把握。在中国内外的外国人,研究中国的专家很多,有许多是世界一流的。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私机构,对中国的研究,无论资源投入,还是研究成果,早已超过冷战时对苏联的研究。
在新的情况下,传统的“示弱”,如果真的是想隐瞒实力,降低透明度,“诱敌”误判,在策略上,价值不大。
需要展示强大
在全球化下,中国的弱点暴露无遗,但是同时,中国确实是一个强大国家。不和别国比,30年来,中国是大大地发展了,用温家宝总理的话来说,积累起“雄厚物质基础”。相对来说,从综合力量来讲,如果没有美国力量在亚洲的存在,从传统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占据亚洲中心地位的中国是亚洲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日本和印度,尽管有些方面比中国强(日本是经济和金融大国、印度有强大的海军),但它们的综合实力还是比不上中国。
中国需要适当地展示大国实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情况下,需要“示强”,而不是“示弱”。“示强”是必须,示强可以发挥威慑的效果。真正的世界大国,没有一个不知道威慑的重要性。美国力量也有许多大的弱点,但美国从来不忘、不放弃威慑战略。
最近几年,中国国内不少人觉得,中国在外交上应该展示一下实力了。也就是说,不能在对外关系上表现得太过软弱,而应该“亮剑”。到网络上看看,这种声音不绝于耳。应该说,这些声音不是“浅薄的”,而是有相当的道理的。中国真正的智慧深藏在民间。毛泽东说过,人民创造历史。
中国继续仅仅“示弱”,确实不利于有力、有效地保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不断增大在国际上的利益,而且,长期以来的“示弱”,一些外部势力,即使是一些中小国家,真以为中国软弱可欺。比如,在中国市场拿到巨大好处时,得寸进尺。
中国高度克制自己,其海军居然都没有装备航空母舰,更不用说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力量投射”。这是当今几个世界大国中唯一的例外。
目前的金融危机告诉中国,在危机和困难的情况下,国际合作是重要的,但真正能够力挽狂澜的还是自己。我们看到,有点类似20世纪30年代无力、无用的国际联盟,当前的一些国际和地区组织,从联合国到区域合作机制,在全球经济危机下,除了一些象征性声明,提不出很好的对策和建议,做不出有力的国际合作反应。
在对付世界经济衰退,不结盟的中国更要靠自己的力量和战略。“示强”显得有所必要。
示弱和示强需要结合
难道中国要从“韬光养晦”转变为“亮剑”?不是这个意思。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是“折腾”,成本代价太高。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讲话中已经明确地要求,中国“不折腾”。但是,“不折腾”不等于不调整、不改革。恰恰相反,胡锦涛讲话的实质是要深化改革。
归根到底,“示弱”和“示强”,不过是策略而已。这些策略,不能长期使用,也不能固定化,而要调整。认为“韬光养晦”是“邓小平理论”而在政治上不敢越雷池,认为“亮剑”会刺激“中国威胁”论,都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
如果别人已经知道你的“韬光养晦”意图,“韬光养晦”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别人觉得你的“示弱”,与实际上的软弱差不多,“示弱”将可能是国家悲剧的根源。
对中国来说,要很好地总结为什么在“韬光养晦”策略下世界发展出“中国威胁”,为什么“韬光养晦”成了不敢“示强”的障碍。
同时,“示强”就是“毫不示弱”,是尊严的展示,是保护,是抗争,是为了威慑,要避免成为“逞强”,“外强中干”到头来,也是得不偿失。
在接下来的外交中,中国不应坚守世人皆知的“韬光养晦”教条,也不能锋芒毕露,而要利用“示弱”和“示强”的好处,克服“示弱”和“示强”的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