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是北京一所普通中学的体育老师,有件事让他郁闷了很长时间:自己有30多年的教龄,又是高级教师,可他教一堂课的课时费竟然比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还低。
理由很简单:这位刚毕业的本科生是所谓的“主课”教师。
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普通中学。毕老师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体育教师。在毕老师所在的这个以重视体育教学而闻名的学校里,其他科目的老师一般每周授课9~11课时,可体育老师却是14~16课时,有时甚至达到18课时。即使是如此大的工作量,体育老师的收入也赶不上其他科目老师的收入,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这样的主课教师的收入。与相同职称的主课教师相比,体育教师的课时费平均要少上六七元。
“心里真是感到不平衡啊!”一位体育老师说,“我们也要认真准备教案,也要上满45分钟的课,可收入就是比别人低!”
工作量大、收入不高以及边缘地位,让不少体育老师打了退堂鼓:一些体育教师想方设法跳出教育口,特别是不少骨干体育教师离开了教学岗位,流动到行政机关等其他部门,削弱了体育师资力量。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古奇踪等人组成的调查小组曾对北京等10个省(市)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流失率相当高。
事实上,几乎所有学校的体育教师都缺编,可是,无论是学校还是体育教研组,都达成了这样的默契:这个科目的编制,空着就让它空着吧。
北京一所普通中学的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学校现有学生720人,从严格意义上说,体育老师的编制应该是三个半人。可是体育教师的课时费要低于其他一些科目,如果要保证体育教师的收入,只能让三个人干三个半人的活儿。
北京一所普通中学的张老师告诉记者,他所在学校的音乐老师因为课时少,满工作量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1500元左右,如果半个学期没有课,音乐老师的月收入也就是八九百元。张老师自1999年毕业后便到这所普通中学教书,刚开始时月收入约为1200元,到2005年已经是2800元左右。
张老师不低的收入背后,是倍增的工作量。一所中学的负责人说:“体育老师每次上课与学生一起做活动,还要组织课间操和体育活动。一般科目老师一周12节课,在我们学校,体育老师一周16节课是正常的,20节课是中等的,一般来说一周要上22节课。”
“谁让我们是学校的四等公民呢!”一名体育老师说,在学校,一等公民是语数外,二等是理化生,三等是史地政,四等是体音美。体音美更是习惯上被称作“小三门”。
学校奖励政策的倾斜也让体育老师们感觉到自己被边缘化了。
每到“五一”、“十一”长假或者是暑假,很多学校都组织教师外出旅游,算是对教师辛苦1年的奖励。
“可是,这种名额的分配也要分三六九等。这与平常工作干得好坏无关,教什么科目是决定因素。”一名体育老师说。语数外老师肯定在保障的范围之内,而体育老师经常处在“被遗忘的角落”。
即使是评奖项,体育也不受重视。张老师说,一般区里都会对各科的考试有个排名,体育也在其中。可是他所在的学校从来看不到体育的排名,即使他所教的体育满分率相当高。其他的科目,比如语数外,只要不是排在最后三分之一部分,学校都会有金钱奖励,数目还不小。
其他科目的老师多多少少都有在外面补课的收入,而这对体育老师来说则是不可能的事情。某所学校的物理老师毕业不到两年,外面补课的收入每月就有五六千元。
城市学校的体育教师状况相对而言还是好的。教育部学生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说,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老师,是班主任或者其他科目的代课老师在上体育课。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现在教育部门对全国体育教师的数量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校领导建议: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所有的科目都向文化考试倾斜。如果把体育也纳入这个领域,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重视程度就会不一样了。比如说,把考生的体育达标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前提条件。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如果智力不佳是‘次品’,德育不佳是‘危险品’,但是体育不佳就是‘废品’。”一位学校领导这样形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止一所学校的老师这样感慨:如果我们还不想办法留住体育教师,提升体育教学的地位,将来谁来强壮祖国的‘花朵’?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变成‘废品’!”(记者 原春琳)
(记者注:应当事人要求,本文涉及的张老师、李老师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