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北京奥运会开幕不到600天。
12月2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开始。在三年内使85%以上的学校有望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85%以上的学生能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关心他们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一位在场的老师说。
的确,当今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吃得好,跑不动,跳不高”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通病。近几年,中学生近视疾病占三分之二。高考中,不少考生因为体检问题使所报专业受到限制。
尽管2005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肥胖、血压、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肺活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应当说,我国对于学生体育工作相当重视,各地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异彩纷呈,使得未来充满希望。
让奥运会留下健康遗产
北京市区县两级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近年来投入7亿多元,陆续改善了全市300余块学校体育场地。2005年为681所农村中小学配备了体育基本设施;并改善了农村学校体育办学条件;保证全市的孩子们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一位市领导说,《奥林匹克宪章》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阐释是: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核心使人的全面均衡发展。目前北京中小学正在全面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北京市200万大中小学生将要用什么来实现人文奥运?用热热闹闹的活动迎接奥运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奥运会要留下什么遗产?我想第一是青少年的健康,第二要让青少年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第三是通过了解体育所蕴含的哲学和精神,在体育中进行德育,这才是我们应当献给奥林匹克运动的礼物,这才是奥运会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
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
一位专家说:“青少年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
上海市在2004年已经实现人均体育用地1.71平方米,目前已经建好健身园点4680处,覆盖了100%的居委和80%的村,市区居民出门500米即可到达一处公共健身场所。每年在社区公共运动场锻炼的青少年超过300万人次。同时全市已有70%的学校对社区开放,依托学校创建了103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
湖北是教育大省,大中小学生近1200万人。近年来他们完善制度和条件,创新活动和形式,使“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省教育厅作出明确规定,每天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一个课时,不得挤占。襄樊市开展“快乐体育园地”文体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的场地边角、空地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陋就简、废物利用,大力开发体现童趣、乐趣和创造性活动,使学生在学校的过道、空地、操场可以徒手、随地开展运动。目前已经推广到全省50%的农村中小学。
学校体育也需创新
黑龙江省引导学生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锻炼成长。他们开展的“百万青少年的冰雪活动”富有奇效。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高跷竞速、陀螺、押迦、民间糠包、手拍鸡毛毽、竹笛舞等与乒乓球、跳绳、艺术操等大众体育项目有机结合,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把单调的课堂变成了优美生动活泼的乐园,提高了体育课的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根据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条件,开设了街舞、瑜伽、体型防身术、踏板操、擒拿格斗、棒垒球、趣味篮球等实践类课程,以及桥牌、飞镖、体育游戏、旅游英语、体育养生等人文课程,另一方面拓展社会资源,开设了射击、野外生存等课程,充分将传统民族项目与竞技运动、时尚流行项目融合互补,使体育课程项目由原来的17个增加到43个,拓展了课程的空间,提高了体育课程的活力。
天津市实验中学创新体育活动形式。今年,学校将秋季运动会改为“奔向北京2008奥运会,清纯、健身、快乐趣味运动会”,使学生通过集体跳绳、集体蛙跳、集体单足跳、集体缠足跑、拔河、健美操、街舞等集体竞赛项目,增强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合作意识。此前,他们推行的“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也收到良好效果。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显示,达到优秀的学生占30%,达到良好的学生占48%,不合格的学生仅占0.3%。
有关部门指出,当前学校体育发展也存在种种问题:
如不少学校仍然未能按照新课程开齐体育课,占用体育课的现象严重,未能开设、开足体育课;
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没有落实,现有场地和器材老化或缺损;
体育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不少体育教师知识老化,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有的省初中体育教师缺口达到三分之一,小学体育教师有40%是兼职的;
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不平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不平衡;学校教学中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平衡;学生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和针对少数学生的不平衡。
为此,专家建议,要重点推进农村学校体育工作,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放在课堂教学。(记者 朱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