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现代化报告阐述产业分类与结构变迁

发布时间:2019-01-08 11:52:4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赵斌宇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代化,经济,工业

霍夫曼模型。对于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问题的研究文献也相当丰富。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通过收集20多个国家的资料,对工业化的阶段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国的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间的比值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Hoffmann,1958),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间的比值也被称为霍夫曼系数。依据不同国家“霍夫曼系数”的具体数值,霍夫曼把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表2-14),霍夫曼系数反映了18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产业结构变化的阶段。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钱纳里模型。钱纳里等在80年代出版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考察了以工业化为主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准工业国家(地区)的发展经历,认为工业化的一般特征是国内需求的变动、工业产品中间使用量的增加、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资本和劳动的再分配。在结构转变的动态分析中,钱纳里等把结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表2-15),三个阶段包括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钱纳里等,1989):

中国学者的工作。中国学者关于产业结构研究有大量文献,下面举三个例子。

我国学者张培刚教授(2013)在其《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对工业化及其产业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认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他指出:“就一个农业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来说,随着工业化进展到较高阶段,农业生产的绝对数量虽然将继续增加,其经营规模亦将有所扩大,但其农业生产总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必然将逐渐降低;同样,其农业劳动者人数,亦可能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或其它方面的转移,而在绝对数量上有所减少,在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上也有所降低。只有当工业化进展到相当高的阶段,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原来的2/3甚至3/4以上,降低到1/3甚至1/4以下,同时农业劳动者总人数占全国的比重,也由原来的2/3甚至3/4以上,降低到1/3甚至1/4以下,这个国家才算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化了的国家”。

同时,他赞同霍夫曼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品的相对增加以及消费品的相对减少”。在产业结构问题上,他认为“任何一个农业国家的工业化,并不一定就表示该国的制造业要变得独占优势。即使它的农业生产仍居优势或与制造业并驾齐驱,只要它的运输业和动力业已经现代化,农业已经根据科学路线‘企业化’了,我们仍可以认为它是工业化了的国家”。在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上,他认为“工作人口最初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然后再由制造业移到商业及服务行业,只说明了一部分真理,工作人口可以从农业直接移到商业、运输业以及其它服务行业。”

谭宗台(2001)认为,“工业化发展过程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上升,消费品工业优势下降;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和消费品工业达到平衡,资本品工业逐渐占优势。”

何传启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和《中国现代化报告2014-2015》中建议,用工业与农业增加值之比、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2个指标平均值来衡量工业化阶段(表2-16);用物质产业(工农业总和)的增加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2个指标平均值来衡量后工业化(知识化)阶段。

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