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中国入世后进出口贸易将面临更大挑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2 年 06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外经贸部副部长马秀红今天在此间指出,中国进出口贸易在入世第一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不景气及全球贸易增长大幅回落,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中国企业既要全面了解国际规则,学会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也应从公平贸易角度出发,审视自身的经营行为。

    马秀红在今天召开的首次全国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会议上说,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继2001年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全球范围内,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遭遇的贸易障碍明显增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一趋势有增无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据了解,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反倾销调查正在呈增长的趋势,2001年,WTO成员共提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高达428起,比2000年的293起增长了46%。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共494起,其中反倾销调查467起,保障措施调查27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到中国出口贸易高达150亿美元。

    马秀红说,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外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仍将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除了贸易保护主义外,还有发起国利益集团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一些国家仍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采用歧视性政策,再加上目前中国国内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出口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出口市场较为集中,而各类企业盲目扩大出口,出口中低价竞销等恶性竞争现象屡禁不止。

    今年3月份,美国宣布对进口钢铁实施保障措施,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中国钢铁出口累计金额达3.7亿美元,甚至波及全球钢铁贸易。除了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将反倾销调查矛头指向了中国。5月份以来,土耳其先后对源自中国的铅笔和尼龙胶带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马秀红说,要创造一个公平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贸易环境,中国各级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应全面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行事。同时,她要求国内企业加强自律行为,提高企业自我保护意识,树立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

    据介绍,随着中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三个条例的颁布实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运用WTO规则允许的贸易救济手段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自2001年11月以来,外经贸部收到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申请已达12起,数量大大超过以往的4年。马秀红指出,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我国的贸易伙伴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同时在对进口产品采取上述措施时,将严格依法行政,不将上述措施简单地理解为限制进口的措施。

    新华社 2002-6-6

    

来源: 新华社

相关文章:
入世后 中国应更加重视跨国公司的作用
我将在出口加工区试点实施四种具体监管模式
我国饲草恢复出口韩国
我国农业将实施五项重大措施应对入世挑战
信息产品进口大增 入世效应现端倪
中国进口增长 关税为何却降?
联合国想和中国做生意
外经贸部规范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