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五、重大建设工程
(一)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建设工程
1、标准农田建设。围绕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标准粮田建设,通过完善,实现“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高产出”农田水利排灌设施、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园田化整治和地力建设,在62个粮食主产县建设标准双季稻田1000万亩。
2、沃土工程。主要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扩种绿肥、秸秆处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无害化粪便利用等途径增加2000万亩稻田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并保持3%左右。建设11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500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
3、良种推广。建设农作物育种改良中心3个,扩建农作物种质资源库1个及配套的种质资源圃6个,品种区域试验站6个,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8个,水稻新品种抗性鉴定中心13个。建设种子良种繁育基地65个,繁育基地面积25万亩,生产良种6600万公斤。新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99个,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99个。
4、高产创建示范。到2015年,全省推广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00个,主要通过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推广“双季双抛”综合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少免耕轻型栽培技术、“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轻型、高效、高产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水平。
5、栽培技术推广。到2015年累计推广双季抛秧、少免耕等水稻轻简栽培技术1亿亩以上,降低劳动强度,促进高效生产;累计推广“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综合配套技术1亿亩以上,带动平衡增产;累计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超级稻等超高产栽培技术5000万亩以上,充分挖掘标准良田等产量潜力,促进高产创建;引进并示范水稻“三控”施肥技术500万亩以上,推动水稻生态生产;开展北粳南移试验示范,突破双季粳稻种植瓶颈,推动水稻优质生产。
6、防灾减灾。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强化农业气候资源监测系统。加强农作物病虫灾害监测系统、预测预报系统和应急防控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积极扶持病虫害专业防治组织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和生物灾害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保险政策,进一步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专家库、应急预案和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业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完善农业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新建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3个,设立农情灾情调查基点,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增强防控指导能力,使病虫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95%以上,有效控制面积水稻达到90%以上、旱粮达到80%以上。
7、农机化工程。全面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加快普及水稻机插及配套技术。到2015年,推广水稻机插面积1600万亩以上,机插秧应用比重达到30%左右。
8、专业防治和绿色植保。通过政府支持、技术支持、物资支持、资金奖励和防治补贴,加强检疫性农业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灾害的监测和防控系统建设,全面推广农药减量和安全用药技术,提高防控水平,减少农药污染,防效提高5-10%,减少农药用量20-30%。
9、水稻防早衰工程。按照试验示范先行、宣传推广跟进、政策扶持给力的推广步骤,推广应用以叶面肥主要载体的水稻防早衰技术。到2015年,全省水稻推广应用面积4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