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
围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两大任务,加大力度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多途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健康协调发展。实施“旗舰”引领工程,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实施“小巨人”提升工程,促进中型企业快速成长。实施“星火”培育工程,帮助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发展资源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科技应用型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向民营企业开放,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共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型发展、“二次创业”。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搭建民营企业转产转型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服务,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适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扎实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结合山西自然文化资源特点,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重点实施“百镇建设”工程,在省、市分别选择100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支持其加快发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方式,加大投资,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落户定居。继续实施园林示范城镇工程建设,以创建国家和省级园林示范镇为目标,加快实施重点城镇镇区道路绿化、环镇绿化、文化广场绿化,改善镇区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镇区绿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3.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
围绕强县富民目标,加强规划引领,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着力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市和县城,培育县域经济集聚中心,在县域经济建设中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培育并突出抓好县域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布局,发挥规模优势,推动形成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资源有效利用、产业优势充分发挥的“一县一业”发展的新格局。推进县域产业集群式、板块式发展,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促进县域产业升级改造、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努力打造20个以上中部和全国百强县。大力实施“大县城战略”,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进城的实际需要,加快建设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县城建设水平和发展品位。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积极发展农村餐饮娱乐业、旅馆服务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服务业,促进农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深化扩权强县试点,进一步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建立完善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县域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五)大力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面貌,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开展新农村主干道路灯亮化工程,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加快构建便捷实用的县域交通网,突出抓好县域乡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以提升农村饮水水质和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中心的农村供排水体系建设,解决规划内和新增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积极推广使用农村新能源,加快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加快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国有林区(场)农垦企业危旧房改造,引导和支持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的适用宜居住房。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重点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服务拓展,加速实施面向“三农”的信息化应用工程、手机下乡工程、移动上网工程,稳步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2.全面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进一步抓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民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全覆盖等新一轮农村公共事业“五个全覆盖”工程。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社区倾斜。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新农合的筹资标准、支付限额及保障水平。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大力实施“万村千乡文化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积极组织各级文艺团体开展“送戏下乡”工作。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向20户以下自然村覆盖,加快农村文化场所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万村千乡公益文化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体育事业,培养农民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科学健身意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稳步提高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工作。
3.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和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优化村镇布局,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方略,围绕大县城、特色镇的建设、提质、扩容,着力推进致富产业、园林绿化、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供排水设施、文化娱乐活动和社区化服务六进村,道路硬化、清洁能源、庭院绿化、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和文明新风六入户工程,促使新农村建设上一个新台阶。继续搞好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提升工程,成片成带打造美好宜居乡村示范区,全面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以街巷硬化、垃圾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发展干鲜果、观光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深入推进以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争到2015年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得到有效解决,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创建“生态乡村”。通过制度规范减少污染排放,防治化肥、农药施用等引起的面源污染、水域污染和有害外来生物入侵,保护大气环境和水资源。推进农村节能减排,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通过积极推进各项新农村建设工程,促使农村生产长足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4.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创新农村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扶贫,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认真实施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实施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开发政策全覆盖。全面实施太行山、吕梁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规划,切实抓好5个试点县、3个示范片扶贫攻坚试点,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项目。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实施“一村一品”整村推进和扶贫龙头企业“百企带万户”增收工程,促进贫困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争取早日完成山庄窝铺移民搬迁任务。积极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教育扶贫,每年资助万名大中专贫困生接受中高等教育,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组织动员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大力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贫困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工作。深化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做好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构建全社会支持扶贫开发新机制,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