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2013年09月10日13: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十二五 规划 山西 经济发展 新农村 城镇化 产业化 农业 农民增收 水利工程 生态建设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化,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深化农村改革开放,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切实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达到中西部地区中等偏上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现代化、城乡生态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区域经济特色鲜明;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明显见效,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增强;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业对外开放扩大,农村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社会保持稳定。

具体目标: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13%以上,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二五”时期,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以上,新增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年均粮食产量达到100亿公斤以上,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到2015年,以奶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畜大幅增长,肉、蛋、奶等畜产品供给充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水果、蔬菜、水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山西大水网,到2015年,全省年供水能力达到91亿立方米。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230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基本建成节水型灌溉农业体系和节水型旱作农业体系。全省主要河流的干流堤防达标率达到60%,重点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防洪能力得到提升。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应急抗旱能力显著提高。重点地区水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汾河干流实现常年全河段不断流,流域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生态环境显著好转。“十二五”时期,全省完成营造林面积2000万亩以上。到2015年全省森林保有量达到5400万亩,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3%。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状态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万平方公里,累计治理度达到60%。部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状况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努力实现城乡生态化目标。

四、发展重点及主要建设任务

“十二五”时期,要把农民增收作为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着力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生态化、壮大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上下功夫,重点倾斜支持涉及“三农”的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一是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二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鼓励农民工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增加农民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加大水利重大工程建设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全省粮食总产量奠定基础,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支撑。

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山西大水网工程建设,通过西引黄河、东抓拦蓄、连通互济、节调并举,努力增加供水量,优化配置水资源,推进地下水涵养与节约保护,加快构筑水资源综合保障体系,全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切实加大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用好黄河水。启动实施中部引黄、小浪底引黄等骨干工程建设。积极扩大万家寨引黄工程供水能力,续建完成引黄北干工程,加快引黄南干线和北干线供水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引黄北干左云供水工程。实施西山沿黄地区黄河水利用工程、朔州市西山引黄灌溉工程、桑干河灌区改扩建工程、朔州塞上灌区和大同雁同灌区改扩建工程。加快水网连通工程建设,重点建设晋中东山供水、辛安泉供水改扩建、吴家庄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积极做好古贤和碛口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完建35项应急水源工程,使其尽快发挥效益。建设一批应急备用水源,有效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应急供水问题。积极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实施“三水”保护与修复工程,对包括五大河流地表水、六大盆地地下水和19大岩溶大泉岩溶水在内的全省水生态实施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国家和省级水保重点工程,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河流源头及湿地保护,启动实施山老区小流域和汾河上游水土保持三期综合治理。实施“百县百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流经市区、县城所在地的重要河流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和美化绿化,发挥河流水生态优势,实现防洪安全和“堤固、河畅、水清、岸绿”的目标。加快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2.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

加大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业投入,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切实提高耕地产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奠定坚实基础。扎实推进西山沿黄提灌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和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及汾河一坝水闸、汾河二坝拦河闸等34座大中型水闸的除险加固,以及尊村、夹马口、禹门口、大禹渡、汾南、西范6处大型泵站的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配套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提高现有供水工程实际供水能力。大力实施晋西北山区“一村一井”富民工程。积极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雨水集蓄利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等工程,大面积增加水浇地,特别是增加有效节水灌溉面积,为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

3.加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切实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和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十二五”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左右。根据国家新增粮食产能规划以及省规划等基础规划的安排,通过整合中央预算内资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土地整理资金,按照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旱平地培肥、沟坝地整治与培肥、河川地补灌与培肥、坡耕地综合治理、盐碱地综合治理等六种模式,全力抓好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实施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大同盆地100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有效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加强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田间排灌、机耕道路、农田林网等田间工程配套,继续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和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建设,稳步提高土壤肥力、农田抗灾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