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专栏7:“十二五”扶贫开发八大工程
1.整村推进覆盖工程。继续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基本抓手,多措并举,综合治理,5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500个,加快贫困乡村整体发展。
2.特困区域攻坚工程。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重点,以深度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连片开发,集中攻坚。每年以县为单位,实施国家级和省级片区开发项目10个以上,有关专项项目持续争取和实施。
3.基础条件建设工程。以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村组道路、农村沼气、贫困户危旧房屋(窑洞)等民生项目为重点,加快改造和建设步伐,有效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面貌。
4.增收产业发展工程。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壮大马铃薯、草食畜牧业、果品、中药材、高原夏菜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等区域特色产业。以产业化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群众增收步伐。
5.公共服务配套工程。整合贫困地区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和信息化资源,集中实施一批社会公益项目,在贫困乡村建立综合性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发展能力提升工程。以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力争1户转移1名劳动力或1户培养1名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科技致富明白人。
7.易地搬迁扶贫工程。以生态环境、生存条件最差的乡村为重点,科学规划,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统筹推进移民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5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万人。
8.优美农家示范工程。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施“三清五改”,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四、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大扶贫格局。
扶贫开发工作关乎公平正义、和谐发展,不仅是重大民生问题,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认真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州指导、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要求,总结经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任务、资金、权力“四到县”制度。依靠各级党政组织的宣传动员和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积极带动,大力营造各级各部门主动关心、社会各方面热情参与扶贫开发的“大扶贫”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引导政策、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
(二)健全制度,完善扶贫长效机制。
1.强化规划引导机制。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规划的实施。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作为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监督、检查和指导各级扶贫规划的落实,每年对市州、县区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并对重大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和阶段评估。市、县两级要高度重视项目计划的调研,认真编制年度计划。各级扶贫部门都应建立健全扶贫项目库。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凡未进入规划的项目,不予扶持。
2.创新资金分配机制。坚持和完善要素分配法,着重突出扶贫工作绩效因素和重大项目因素比重。同时,资金投向上优先向贫困村基本生存条件改善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倾斜,向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治理项目倾斜,向大幅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产业化项目倾斜,向加快劳务转移就业项目倾斜。
3.落实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省、市、县按要求逐级落实财政配套资金比例。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金融和税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老区扶贫开发事业。农业保险优先覆盖扶贫工作重点县。稳步发展扶贫互助社,吸纳民间资金,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扩大利用外资渠道,引导和争取非政府组织、海外华人华侨及各种社团组织,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继续争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援助性扶贫项目,加强与国际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中的交流与合作。
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特困村和深度贫困人口档案,确保最贫困的群体优先得到相关扶持。继续推行扶贫项目竞争制度,在同等条件下择优扶持前期工作扎实、论证充分、效益突出的项目,并采取以奖代补、项目奖励等多种激励办法。
5.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强化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坚持扶贫规划和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市州、县市区部门及其成员单位,每年度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将扶贫工作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加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项目资金管理,完善年度考核机制,严格奖优罚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