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13年02月06日15:5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全膜 定西市 洮河流域 科学发展观 藏绵羊 藏羊 村容整洁 水利改革 乡村生态 贫困地区

二、“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攻坚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突破口,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突出重点,集中攻坚,实现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明显好转、基本收入明显增加、基本生活明显改善、基本素质明显提升、基本权益有效保障,为到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从3个层面同步推进扶贫攻坚:以“两州两市”(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庆阳革命老区为重点,将其中自然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的特别困难县作为连片开发的优先地带,实施集中攻坚,大力加快发展;对其他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实施重点项目管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非重点县的重点贫困乡村,按照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以县、乡为主,实施工作目标规划管理,全面实现脱贫致富,率先向小康目标迈进。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开发扶贫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加大政策扶持和行业部门协调力度,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

——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在国家财政扶持的前提下,动员广大群众艰苦奋斗,依靠自身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难点破解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突出支持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庆阳革命老区、中部干旱地区、南部高寒阴湿山区及河西特困移民区的扶贫攻坚。

——坚持创新机制与转变扶贫方式相结合,推进扶贫开发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区域性主导产业转变,由整村推进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转变,由注重解决温饱向稳定脱贫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结合转变,由专项扶贫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转变。

——坚持扶贫开发与西部大开发相结合,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我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稳定发展、和谐发展。

(四)攻坚目标。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国家1196元贫困标准,年均减少贫困人口40万人,返贫率控制在15%以内。

——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逐步缩小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存环境、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稳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五)区域重点。

少数民族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支持藏区、临夏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本着“开发资源、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组团发展”的思路,指导和推进甘南以实施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为主要内容的“农牧优势互补”和“一特四化”(即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大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战略,大力发展高原绿色畜牧产业,支持高原牦牛、藏绵羊品种改良,提高牦牛、藏羊个体产值效益,扩大出栏周转,为市场提供更多产品,培育“一江三河”四大流域区(白龙江流域、黄河流域、洮河流域、大夏河流域)扶贫特色产业带;指导临夏州依托藏区大市场和面向兰州都市圈的区位优势,以北部干旱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山区、中部河谷川塬区三大贫困片带为攻坚重点,积极推进区域性特色种植业、设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支持发展商贸流通业,与甘南藏区扶贫开发相统筹,支持发展畜产品加工流通业、清真食品工业、草原旅游和回藏风情旅游,联手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和“临夏穆斯林风情”旅游品牌。同时,在两州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灾区灾后恢复发展和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改善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提高民族地区农牧民健康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庆阳革命老区:以能源开发为依托,“长环线”项目为载体,以工促农、工农共建,统筹能源基地乡、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增收产业水平提升和服务基地的各类劳务技能培训,发展肉、蛋、奶、菜、果和第三产业。支持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安全项目和贫困乡村的“告别土窑洞”工程。

中部干旱地区:围绕“引洮供水工程”,以乡村渠系配套为重点,实施农田灌溉、安全饮水、农户沼气、危房改造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努力改善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以打造国家级示范基地为目标,进一步推进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林果业规模化发展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效益最大化。

南部高寒阴湿山区:根据该区域不同气候特点,按照“小规模、大群体、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扶持中药材、油橄榄、核桃、花椒、茶叶、蔬菜和小杂粮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特色林果业、特色农产品产销交易中心和加工基地。同时,着力实施农村交通、人畜饮水、农田有效灌溉等基础设施项目。继续开展“5·12”汶川特大地震、“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统筹推进小陇山、关山等林缘区贫困乡村发展,促进山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治穷致富。

河西特困移民区:重点实施过渡房改造、土地改良、清洁能源利用、种养业发展、高效节水、技术培训等项目,使移民安置地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耕地沙化、盐渍化问题得到较快治理,农田村社防护林网配套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服务功能基本具备,乡村组有活动阵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适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等基本达到当地平均水平。

集中扶持河西特困移民统筹发展,高度重视并统筹解决省内沿黄河“灌区”移民普遍贫穷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