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对朝贸易商品
粮食不再唱主角
随之变化的还有对朝贸易商品极大丰富。随着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商品涌入丹东市场,这些商品大多是朝鲜紧缺和急需的,由于价廉物美,能够被朝鲜市场所接受。
“以前对方最需要的是粮食,现在部分粮食通过海运完成,过桥贸易的更多是机械、汽车、轮胎、家电等。”文老板认为,总的来说,对朝贸易商品在国内市场上算不得高端,但本身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过关货物的总的趋势,是从生活物资向生产物资变化。因为对方对商品的价格限制比较苛刻,所以包括广东企业生产的售价低廉的小家电等,物美价廉,很受对方欢迎。
陈刚说,最近几年,交易更加正规,通常是朝鲜客商在丹东境内付清款项,中方再用货车送货过桥。在他看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公司间的贸易随意性仍然很大,对从事边贸的朝鲜客商而言,签订商业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有待加强。
印象朝鲜
似不变的老照片
一座摩天轮,几个大烟囱、塔吊以及少数房子——游客隔江遥望所见的就是这些。
“摩天轮的位置本来是朝鲜建的一个游乐园,可轮子已经快有20年没转过了。那两个大烟囱,也有十几年不冒烟了。”张明亮多年在江边做旅游纪念品生意,在丹东生活了半辈子,在他看来,江南岸的景象就像一幅相框里的老照片,多年不曾变化。
如果不死心,游客还可以掏上30元购买一张门票,踏上鸭绿江断桥,向对岸更近一步。天气好时,甚至能凭肉眼看清对岸的树木、公路和岸边的渔网。
一到晚上,兴致高涨的游客们便在鸭绿江的这一边大啖便宜的海鲜和地道的朝鲜菜。
印象丹东
“趴趴房”变身商贸大厦
“十年前,江边基本上都是小趴趴房(平房),就两三层高,见不到更高的楼房。”指着车窗外不断向后退的商贸大厦和高级酒店,司机小赵回忆当年,儿时记忆所及的楼房低矮灰暗,与现在气派的楼宇相比,仿佛是两个世界。
而一经街到三经街被当地人称作“高丽街”,是丹东的朝鲜族聚居区,也是对朝边贸公司的聚集地,很多地道的朝鲜风味饭店也分布在江边。
如今,不管是在临江,还是新老城区的中间地带,遍布焕然一新的商品房小区,或者是塔吊林立的在建工地。很多丹东市民感同身受的是,近10年来,丹东的城市发展特别快。丹东,成为全国少有的既临江又临海的“江海城市”。
数据看中朝贸易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朝鲜的主要贸易伙伴。朝鲜向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有原油、机电产品和生活用品等,出口商品主要有钢铁、木材、矿产品、水产品等。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1999年的中朝贸易额是3.7亿美元,2005年上升到15.8亿美元,2008年则达到27.93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20.3亿美元,进口7.6亿美元。目前,中朝贸易流通量的70%以上通过丹东口岸完成,这里是中朝贸易的晴雨表。
两座桥见证边贸现在与未来
鸭绿江水丰沛湍急,顺流向南注入黄海,作为中朝界江,滔滔江水也见证了中朝贸易十多年来的巨变。
中朝友谊桥:连通现在
如今的中朝友谊桥,已经“服役”近70年,仍是中国丹东与朝鲜新义州陆路口岸的唯一通道。中朝友谊桥20吨以上的货车无法通行,且只能单向通行,需定时变向,成了运输瓶颈。
一个周末的上午,记者在桥头看到,一列火车拖着四节车厢正沿桥轨缓缓驶向朝鲜,来往的车辆并不多。据介绍,周末的过境车辆极少,若在正常的工作日,每天约有300辆客货车出入境(包括旅游客车),其中以中方车辆为主,朝方入境有80台左右。而在不少老丹东人的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初,一度每天只有两趟邮政车出入境,几乎没有贸易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