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四、声环境
区域环境噪声状况
2010年,全省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1dB(A),较2009年度下降0.4dB(A)。按照《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分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好5个声环境质量等级。根据监测结果统计,全省无差、较差、好的城市,一般的城市为晋城和吕梁2个城市,占18.2%;较好的城市有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朔州、晋中、运城、忻州和临汾9个城市,占81.8%(图6)。
道路交通噪声状况
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年均等效声级为66.8dB(A),较2009年度下降0.8dB(A)。按照《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分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好5个声环境质量等级。全省无差、较差、较好的城市;一般的城市为吕梁,占9.1%;好的城市为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运城、忻州和临汾10个城市,占90.9%(见图7)。
五、工业固体废物
2010年,山西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8270.32万吨,比2009年增加23.9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95.38万吨,比2009年减少32.63%。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2059.44万吨,比2009年增加34.65%;综合利用率为65.5%,比2009年上升5.39个百分点;处置量为5273.16万吨,比2009年增加3.41%。
山西省环保厅增设了固体废物管理处,大同、晋城等市设立了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截止2010年底,山西省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工程29个(包括太原市、大同市、介休市、灵石县4家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2275吨/日。
六、辐射环境
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申报注册的涉源单位共561家,使用3163枚放射源。电离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本底水平,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和放射性废物库运行全年无事故,电磁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但随着核与辐射技术利用的快速发展,辐射安全监管形势更加严峻。
全省各县配备了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辐射管理体制。开始使用网络化放射源监管系统。开展了闲置废弃放射源排查工作,清查出没有申报登记的单位9家、放射源27枚。核发和补办辐射安全许可证98家。转让审查放射性同位素128家、放射源433枚。对76家新产生的191枚放射源及时进行了收贮。编制了“十二五”辐射环保规划。
七、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全省共建成自然保护区46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4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15.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4%;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4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154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村747个。
落实“以奖促治”政策,组织申报中央农村环保“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资金项目32个、资金2090万元,受益村庄达37个。省级污染治理资金安排2215万元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受益村庄达45个。编制了《山西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完成了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全省土壤样品库和土壤污染调查数据库建设。
生物多样性
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的复杂多样,造就了我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全省野生动植物种类共有2602种,中国特有种共有63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7种,二级保护动物有51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种,二级保护植物有7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