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了人的思维,就改变了人生"--北大学子周华在澳大利亚的创业传奇
1984年,两个大学生在北京大学32楼232宿舍畅谈"愿望"。一个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另一个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保时捷轿车"。
25年过去了。2009年12月,这两个同学在北京大学相聚,他们现在拥有的财富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当初的"愿望"。想要"永久牌自行车"的是俞敏洪,他如今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想要"保时捷轿车"的是周华,他如今是澳大利亚亚太投资集团总裁。
海外创业:从不断"归零"开始
18年前,曾是一名中国驻澳大利亚外交官的周华,放弃了在使馆从事了3年多的工作,从外送比萨饼开始了在澳大利亚的创业历程。
上大学前,周华自称是一个"很简单,但不服输,靠自己本事做事的人"。他强迫自己把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做得很好。在北大读书期间,他要求自己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习英语口语。四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从不敢张嘴说英语到班上英语口语最好的学生之一。
1991年,周华与妻子何小叶怀揣着4000澳元移民澳大利亚。在举目无亲、毫无人脉资源的情况下,周华选择过卖保险,做过直销,甚至曾身无分文。
刚到澳大利亚,周华去面试过好几份工作,但都因没有"当地经验"而失败。后来,他申请到为一家比萨饼店送外卖的工作,另外,他还"带着极大的热情"负责关店门和擦洗地板。晚上送比萨饼,白天去挨家挨户敲门卖货,他至少每天要敲200户人家的门。
"几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在外交场合被称为'阁下'的人,现在却在大街上挨户敲门贩货。""我曾是外交官,可现在什么也不是了,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周华坚信:"不管被拒绝多少次,永远去敲下一道门。"
改变了人的思维,就改变了人生。从1991年以后接下来的7年,周华做过保险生意,做过各种小本生意,生活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变,但他认为这种生活并不是"理想"的,于是,他一次次地放弃。
"如果在合理的时间内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就该考虑要么在做事方式上、要么在渠道上需要有所改变,但永远不能放弃你的梦想。"
"把每天的工作当成追求梦想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把每一天的工作当成追求梦想的一部分,那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有意思得多。"在周华的发展道路上,梦想一直都是远方的灯塔,坚定清晰地指引着他。经过7年的打拼,他并没有因为小有成就而满足。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华受到了曾经一起做保险生意的一位同事的启发,开始涉足房地产生意。他的这位朋友因做房地产销售生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拥有了25套投资商品房,并凭借出售这些房产成为百万富翁。他开始意识到"以前的路走错了",于是又一次"归零",他放弃了年薪上百万澳元的工作再次创业,在2003年10月成立了澳帝集团悉尼分部,经过3年的努力,澳帝集团的销售额达到15亿澳元。
2006年7月,周华又放弃了澳帝集团旗下所有其他公司的股份,创立了澳大利亚亚太投资集团。在过去的几年里,亚太集团向数千名投资者推荐了价值数十亿澳元的房产。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仍选择不断放弃,周华在不断刷新创业的"履历"。善于梦想的周华也为他的亚太集团设立了一连串的"梦想",其中"亚太梦想"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慈善回馈社会,帮助普通人成功和致富。
"人生最大的风险是不冒任何风险"
"很多人回避风险,而成功人士则会分析风险。"周华说,善于分析风险并拥有驾驭风险的能力使他在创业路上稳步前进。
2009年12月14日,寒风刺骨。为了听周华为北京大学学生作的励志报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阳光报告厅座无虚席。周华诚恳地对大学生们说:"不论从事哪个行业,干什么工作,只要你是出类拔萃的,顶尖的,社会都会向你致敬。""目标一旦设定,你若是认真的,就要想方设法去实现,只要是你能想到而又坚信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将来如何挣钱是困扰他们的重要问题。"要挣多少钱,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如果你自己不定,别人就要给你决定了。"周华说。
周华意识到,传统教育形式固然很重要,但对年轻人在领导风范、目标设定、人际交流、赚钱与投资方面的培养还略有不足。为青年人提供创业教育,成为周华的另一个目标,他希望带领更多的中国青年成为企业家,为更多的同胞提供创业机会。
如今,俞敏洪和周华在大学时代的愿望早已"提前超额"实现。俞敏洪拥有的资产早已不知道可以买多少辆自行车,而周华也开着崭新的宾利,在悉尼大街上行驶。2009年相聚,他们又开始谈论新的"梦想"--创办一个成功学院,俞敏洪负责培训语言,周华负责教授成功的方法。
我们期待着这个大胆的梦想也能"提前"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