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大足“沸腾”了!
大足人很快不再把老外当稀奇,因为街上经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外国人。人来多了,招待所的床位不够用,学校、机关的会议室都成了旅馆。“那时面条8分钱一碗,石刻门票是2角钱。”
据统计,1981年大足接待游客60万人。当时,三洋录音机风靡全国,穿着喇叭裤、拎着“三洋”来看石刻的重庆崽儿,让大足人既稀奇又“看不惯”。
但蜂拥而至的游客也让大足人长了不少见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足人由此发现侧耳根也可以吃,纷纷扯了来卖。还有一些老太婆和小孩,把冬菜、草编等土特产拿出来,在街上拉着老外买。
大足县旅游局副局长尹爱民说,正因为旅游开发早,大足旅游业创下了多个全市“第一”:1981年,国际旅行社在大足设了支社,是重庆所有区县中第一家;大足县旅游局1985年成立,比重庆市成立旅游局还要早两年;1995年修的大足宾馆,是区县中第一家三星级宾馆。
商机来了
石刻当“教材”,第一个石雕卖了10元兑换券,可买20多斤猪肉
家住北山上的刘能风,心开始痒痒了。
刘能风是龙岗村农民,除了种地,还靠杀猪补贴家用。1980年4月的一天,他看到一个老石匠在路边卖自己雕刻的小石像。“这也能卖钱?”刘能风忍不住看个究竟。
刘能风动心了。他把灿烂辉煌的北山石刻当“教材”,一有空就琢磨,躲到山洞里,找来质地较软的石头尝试雕刻。
为啥要躲着?“人家都说石刻是神仙做的,我一个凡人哪里雕得出来嘛!”刘能风说,家人集体反对,老婆气得边哭边骂他不务正业。
摸索了两三个月,他对作品都不满意。1981年3月,2岁的儿子拿着他雕的小石像玩,竟被一个外国人看中,给了10元兑换券,还送给儿子一个小红包和一支笔——10元兑换券相当于18元人民币,可以买20多斤猪肉!刘能风坚定了搞石雕的决心,他感受到当杀猪匠从没有过的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