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万众一心爬坡过坎 克难前行
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无论有多少“陡坡”和“沟坎”,我们党都将团结带领人民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梦想。
11月8日,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在金秋的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在开放与自信中写下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时代篇章,中国的崛起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代表全党再次向人民庄严承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要实现这两个“百年”梦想,履行好执政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不可能一路坦途,不仅要爬很多险峻的陡坡,而且还要跨越很多布满荆棘的沟坎。对此,我们务必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决不能因为坦途而得意忘形,也不能由于要爬坡过坎而畏缩不前。
辉煌的成就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更应该着眼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应对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形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勇敢攀爬和跨越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陡坡、各种沟坎。
经济建设要爬“陡坡”。当前,经济发展要爬的最大“陡坡”莫过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以后,我国如何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避免堕入“中等收入陷阱”,为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夯实物质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要实现两个“百年”宏愿,最根本的还是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做大社会财富蛋糕。世界迈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如果我们依旧守着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必将遭到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困扰,经济发展就必会面临“减速”的危险。
从国际环境来看,在百年一遇的经济大危机的严重袭击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好转,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很难再像危机前那样超高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高度依赖外需带动增长的发展方式,必然难以为继。更何况一些西方国家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的阴魂不散,由于害怕中国的崛起,很可能对中国的出口实施五花八门的贸易保护主义制裁乃至围追堵截。
从国内形势看,经过30多年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更把我们带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因此,靠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力来维系的粗放、扩张型发展方式将难以持续。更何况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意识与维权诉求不断增强,特别是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等的风光不再无限。因此,如何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如期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政治建设要爬“陡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从没有忽视过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近十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但是,仍需看到,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事实依然存在。如何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而防止党政不分、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以及消除形形色色政治上的潜规则,仍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手段。特别是由于对权力的制约存在不足,导致权钱交易和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易发多发。因此,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就必须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各项民主权利切实落实,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文化建设要爬“陡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通过经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现在,一些领域客观上存在的核心价值缺失、信仰颓废、道德失范、诚信缺乏等现象,已经侵蚀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世界史上许多政权更迭和国家兴衰的事例都表明,一个政权和国家的垮台往往并不是由于经济困难和军事衰弱,恰恰是由于其社会核心价值的缺失和思想道德的沦丧。中华民族要真正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硬实力”,而且需要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软实力”。
社会建设也要爬“陡坡”。“经济腿长,社会腿短”,这是人们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比喻。为什么一些人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改善了,牢骚、抱怨反而多了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重视经济建设、普遍追逐GDP的同时,社会体制改革仍然不足,民生建设仍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忽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由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还没有真正实现让普通老百姓公平而充分地分享,加上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住房贵等直接关乎群众的民生难题仍然存在,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因此,不断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补齐社会建设这条“短腿”,不仅是和谐社会进步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各项事业都将一事无成。然而,社会建设远比经济建设难度更大,一般来说经济建设总还是遵循着投入产出的效率原则,而社会建设则不一定。由于社会结构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社会建设的投入不一定能够马上直接获得显着回报,更不一定显现即期的政绩。因此,增强社会建设必须更加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长期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更要爬“陡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点燃了中国人民期盼的又一个梦想。然而,要实现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当然还存在着许多难题。由于劳动力总体素质仍然不高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而导致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加上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支付巨大的沉没成本、重置成本和交易成本,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非轻而易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