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八月二日电 题:香港青年“爱国方程式”:从问号到叹号的嬗变
——专访香港青年协会总干事王(艹+易)鸣
中新社记者 于晶波
在香港文人的笔下,香港这座曾被殖民主义洗刷过的岛屿城市,其城史被比喻成一只玻璃娃娃,只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甚至往往只可远观而不可以近看焉。
从事青年工作三十五年的香港青年协会总干事王(艹+易)鸣,深切体会到香港青年一代家国概念的历史断层与缺失,以前在香港年轻人的概念里,只有家,没有国,学生念了不少遥远朝代的故事,却对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历史知情了了,然而,“随着香港回归和中国走上世界舞台的前端,香港年轻人心中的问号逐渐变成了叹号,曾经的‘无根一代’,被冀望拥有越来越多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国命运的承担。”
“无根一代”被抹掉的家国“胎记”
“以前香港受英国人管治的时候,没有机会讲国家的历史,我念书的时候,历史课本讲到一九四九年就戛然而止了。”同样,在王(艹+易)鸣学生时代的地理课本上,新界以北全是空白,只写着两个字——中国。
被冲淡了的城市历史感和家国的“胎记”,令香港的年轻人对家国概念极其模糊,甚至产生了‘不明白的偏见’。事实上,国家积弱百年,香港人对国民身份的光荣感并不那么容易树立。
王(艹+易)鸣说,“香港年轻人对五千年的历史认识不够,特别是对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历史认识不够,但这也不能怪他们,当时的教育情况就是如此。”
“在香港年轻人以前的概念中,没有国,只有家。看什么东西都很短视。他们生活在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里,他们很物质,‘向钱看’,个人主义太重,是无根的一代。”王(艹+易)鸣总结道,那时年轻一代的概念中,国家的概念遥远而陌生,几乎等同于一个“大大的问号”。
香港青年的问号与叹号
这道深深的历史断层和大大的问号,让香港青年的“爱国方程式”变得复杂而难解。“我刚开始做青年工作的时候,大部分香港年轻人没有去过祖国,不少家长反对孩子去内地,但我的第一感觉是即使从零起步,也一定要把两地青年交流做起来。”王(艹+易)鸣暗下决心。
但焊接历史的断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香港人的“身份贫乏症”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不过,王(艹+易)鸣深信,“香港的前途一定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祖国的发展和香港青年人的前途息息相关。”于是,把香港的青年人带到长城、带到上海、带到内蒙古大草原,让同出一源的两地青年坐在一起互动交流,成了王(艹+易)鸣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尽管曾经的“无根一代”家国概念淡薄而模糊,但六十年间,有目共睹的却是,中国经济创下了奇迹,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成功实现了太空漫步,崛起的中国稳步走上了世界舞台的前端。
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上升,让王(艹+易)鸣惊喜地发现,香港青年的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也逐步增加。“如果说以前国家在香港年轻人的心中是个问号,那么现在则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寄语青年:多一些对中国命运的承担
如今,这一班曾被形容为‘无根一代’的青年,将会在“一国两制”下,成为有国有家、当家作主的接班人。
“现今,两地的年轻人心理距离拉近了,但客观来说,彼此还有空间,”在王(艹+易)鸣看来,香港的国情教育,应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掉平面化说教,让青年主动参与进来。
在中国人的传统里,六十年是一个甲子,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王(艹+易)鸣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又是香港回归祖国十二年,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国情教育亦应进入新的阶段。
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任何一个地方的居民对所属社会或国家没有归属感,没有向心力,这个社会或国家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稍有风浪,险象环生。
在王(艹+易)鸣看来,拥抱香港的历史感和家国情怀,建立香港青年一代共同的身份认同感无疑至关重要,她对即将接棒的年轻人寄望殷殷,“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青年人去承接。年轻人要有国家的观念,应担当起社会责任,站高看远,面向世界,心怀祖国,对国家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关心,同时对国家的命运多一点承担。”(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