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通报食品“两打”阶段性成果,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近2亿元。
6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从去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的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加工食品黑窝点和使用非食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的阶段性成果。
截至今年5月底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质检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33万人次,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3万起,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金额近2亿元,取缔食品制假黑窝点180个,建议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37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1起,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据悉,在食品“两打”行动中,全国质检系统突出食品生产加工这一重点环节,突出婴幼儿配方奶粉、白酒、小麦粉、大米、食用油、酱油、食醋、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重点产品,针对非法加工窝点以及有过生产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的厂点,和广大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等食品安全问题或隐患比较突出的地区,重点查处危害人体健康安全的食品制假制劣违法行为。
各级质检部门严厉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加大日常执法监管工作和无证查处工作力度。严厉打击了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黑窝点;关闭并取缔了一批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厂点;曝光了一批制假违法案件。近期,还结合“六一”、夏令时季,组织开展了食品“两打”夏季专项行动。从5月下旬至8月底,组织开展夏季饮料和冷冻饮品专项打假、 “六一”节日儿童食品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了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凉皮、粽子等食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了使用非食品包装材料包装食品违法行为。查处了啤酒生产企业使用非B瓶及捆扎包装销售啤酒行为。
同时,根据在食品执法打假工作中收集的情况,质检总局还向社会发布了12365消费警示,公布了31种目前存在于不同食品生产加工中和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安全的食品制假制劣违法行为。国家质检总局已要求各地在执法中重点查处。
此外,国家质检总局还通报了去年12月以来开展的食品“两打”行动中发现的10件典型制假案件。它们是,河北省晋州市质监局查获的使用回收翻新饮料罐生产饮料案;山东济南市质监局查处的使用工业火碱、工业盐酸加工翅丝、蹄筋食品案件;江苏泰兴市质监局查处的假冒某知名品牌“纯牛奶”案件;湖北荆州市质监局查处的违法使用工业石蜡生产粉丝案件;河南周口市质监局捣毁制假饮料黑窝点案件;陕西咸阳市质监局查处的熟肉加工窝点案件;云南楚雄州质监局查处的假酱油、假食醋案件;安徽芜湖市质监局查处的使用非食用化学物质生产豆制品案件;辽宁省质监局查处熟肉制品加工点案件;广西河池市质监局查处的生产假冒饮用水黑窝点案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