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艾滋病,全社会共同参与
一项基于中国科学家国际专利和临床前研究成果开发防治艾滋病新药的国际合作协议15日在上海签署。
根据这份协议,上海靶点药物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艾维克公司将联手推进防治艾滋病候选新药“尼非韦罗”的后续研发。这标志着中国侵入抑制剂类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步入国际化产学研合作的快车道。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艾滋病病毒感染药物,主要作用于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的生活过程。虽然这类药品使得艾滋病晚期包括死亡在内的并发症减少,病人存活时间延长,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如抗艾滋病药物生物利用度较低,具有广泛的耐药性等。
过去几年来,科学家们又针对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细胞这个起始环节研发新药,中国科学家也跻身其中。
从2000年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研究员,合作开展了针对艾滋病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环节的药物设计与筛选,历时3年发现数个很有潜力的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候选药物分子,并申请了国际专利。 为加速候选药物分子的后续研发,2003年6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知识资本入股,与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组建了上海靶点药物有限公司。在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的支持下,不到3年时间,将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尼非韦罗”临床前研究工作顺利完成。
2007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尼非韦罗”进入临床研究,人体试验研究即将展开。目前,“尼非韦罗”的国际专利已经进入了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在内的14个国家和地区。据悉,临床前实验表明,“尼非韦罗”体外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效果与国际上同类候选药物相当。
此次国际合作协议的签署,又使“尼非韦罗”的后续研发迈上了国际化的产学研合作的快车道。根据协议,双方将分工协作共同研发候选药物“尼非韦罗”,中方保有“尼非韦罗”在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市场占有权,并分享后续研发中产出的知识产权,负责药物化学和药物筛选方面的研发工作;澳方承担“尼非韦罗”后续全部的研发经费,分阶段支付专利转让经费,拥有未来新药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市场占有权,但其国际市场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归中方。
据悉,“尼非韦罗”后续全部的研发时间还要四、五年。(新华记者 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