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少,医改才算成功;如果医院越搞越大,就说明改革是失败的
最近,很多大型公立医院都在跑马圈地盖大楼、买设备,掀起了新一轮扩张潮。据了解,建设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和自我创收,很多医院为此负债累累。
公立医院为什么热衷于“摊大饼”?说到底,还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是靠自我创收谋生。目前,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条:一是劳务技术收费,二是检查化验收费,三是药品和耗材加成。所以,医院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在利益的驱动下,医院很难抑制住扩张的冲动。
医疗消费不同于其他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一般来说,在事关生命健康的问题上,绝大多数人不会优先考虑金钱,而是不惜一切代价治好病。因此,只要经济条件允许,谁都希望看到最好的专家、得到最好的治疗、用上最好的设备。而大医院正是利用其垄断优势,获得源源不断的病人。同时,大医院为了保持其领先地位,竞相开展“军备竞赛”。例如,短短十年间,很多大医院就淘汰了16排CT乃至64排CT,代之以全球最先进的320排CT。这些高精尖设备的过度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断攀升。可见,羊毛出在羊身上,医院的债务最终还是要靠患者来还。
也有人认为,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医疗需求越来越高,大医院多建几座大楼、多开几间病房,岂不是可以缓解看病难?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看病难的根源,并不在于大医院不够大,而在于缺乏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由于医疗资源两极分化,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太大,才导致“全国人民上协和”。事实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医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但是,很多大医院为了保持其“江湖地位”,仍在盲目扩张,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其结果是,大医院越扩建,垄断优势越明显,病人越趋之若鹜。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根据人口数量和卫生规划,重点建设几所高水平的大型公立医院,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所有大型医院都盲目求大,甚至举债扩张,就有可能加剧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推动医疗费用快速上涨,于国于民都没好处。
看病难固然有医疗资源不足的因素,但主要是资源配置不合理。据统计,美国平均千人拥有床位3.1张,而我国为2.8张,差距并不算大。问题在于,我国的大医院床位长期爆满,小医院床位空置严重;大医院医生忙得要命,小医院医生闲得发慌。所以,解决看病难的根本出路不是让大医院更大,而是让小医院更强。政府应严格控制大型医院扩张,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基层医院和基本医疗,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让更多病人放心地在基层医院看病,大医院集中精力诊治疑难重症。
那么,如何才能抑制大型公立医院盲目扩张的冲动呢?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把坚持公益性纳入政绩考核。最近,卫生部部长陈竺提出,应该让公立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承担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而不是让医疗“主力部队”脱离“主战场”,去追逐市场利益。这说明,政府应坚决纠正大型医院过度逐利的倾向,使其不再盲目追求门诊量、手术量、住院量,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口帮扶基层医院上,最终形成分工合理、流动有序的医疗体系。
钟南山院士曾说过:只有大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少,医改才算成功;如果医院越搞越大,就说明改革是失败的。如果以此标准来考核卫生部门的政绩,大医院盲目扩张之风就不难刹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