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补偿”让他惹上官司
杰克逊在1993年和2003年两次受到“儿童性侵害”案件的困扰,原因是他有个癖好:跟孩子们同眠。 其实第一次官司后,他已接受教训,没有与孩子同床共眠,而是自己睡在同房间地上的睡袋中,但世人的难以理解,仍让他声名狼藉,陷入无尽的痛苦中。
为何要与孩子睡在一起,他说:“跟孩子睡在一起。让我感到安全和放松!”他在《童年》中唱道:“有人说我不正常,很明显就因为我对简单自然的爱恋”。也就是说,他的“同床共眠”,仍是“心理补偿”,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如他所唱的那样:“但请对我宽容一点”?
2、他为何生活不幸福?
他浑身上下充满着神秘的力量:他挑动手指,可以疯狂一个人群;他一转身,可以疯狂一座城市;他的音乐节奏,能带动全世界的脉搏!
(1)畏惧成人社会
这位舞台的王者,生活幸福吗?杰克逊说:“我从来没有真正幸福过,只有演出时,才有一种接近满足的感觉。”
曾任杰克逊舞蹈指导的文斯·帕特森说:“他对人群有一种畏惧感。”
在家中,杰克逊时常向他崇拜的“戴安娜(人体模特)”倾诉自己的胆怯感,以及应付媒介时的慌恐与无奈。
他为何会如此?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自我实现”。爱的滋润,是生命成长的核心。人只有被爱,被接纳,被归属,被承认,才能产生安全感,才能自信大胆地去探求外部世界,成熟到足以能融入到成年人的社会生活中去。
而杰克逊的童年,缺失爱!据介绍,杰克逊家中子女众多,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管教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
排演都是在父亲的监督下完成的,稍有差错,父亲随便抓起什么就是一顿痛揍;演出的路上,还得忍受父亲的唠唠叨叨,每个孩子的失误,都会成为他责骂、发威的借口。这个暴君式的父亲让5个孩子颤栗不已,“我们怕他怕到反胃!”
(2)内心深深地自卑
童年的杰克逊,努力想得到父亲的认可,他“8岁成名,10岁出唱片,12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歌曲歌手”,但却仍得不到父亲的赞许,仍是时常遭到打骂。
心理学说:12岁前的孩子,价值观、判断能力尚未建立,或正在完善中,父母的话就是权威。当他们不能达到父母过高的期望而被否定、责怪时,他们即便再有委屈,但内心深处仍然坚信父母是正确的。杰克逊长大后的“强迫行为、自卑心理”等,当和父亲的否定评价有关。
父亲还时常嘲笑他:“天哪,这鼻子真大,这可不是从我这里遗传到的!”杰克逊说,这些评价让他非常难堪,“想把自己藏起来,恨不得死掉算了。可我还得继续上台,接受别人的打量。”
其后,迈克尔·杰克逊的“自我伤害”,多次忍受巨大痛苦整容,当和童年的这段经历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