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那位全球乐坛上最闪耀的明星的人生快乐吗?
众所周知,他不快乐!他的种种怪异行为,让他成为被世人误解最深的人;他自己也说:“我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
为何会如此?心理学家认为,破碎的人生,可以从破碎的童年中找到答案。
杰克逊的不快乐,对那些渴望培养出天才的父母,有何警示意义?
一、 杰克逊的童年缺失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分5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杰克逊的问题是,在他的童年,除了生理需要外,其它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
1、他为何想回归童年?
(1)杰克逊的古怪行为
一个大男人,喜欢迪斯尼,绒娃娃,并和《小鬼当家》的主演成为好友,后竟因“超人是否能打败蜘蛛侠”的争议而翻脸。
有一次他和朋友外出,看到一个小男孩在人行道上玩耍,杰克逊忽然停下车,对同伴说:“我要你去把那小孩的玩具偷来,然后我们开车就跑!”
他将自己的家,打造成“梦幻庄园”,在园中,杰克逊会像猴子一样爬树,或者在园子里开卡丁车自娱自乐,或者和被邀请来的孩子们一起玩。
(2)没有快乐的童年
心理学认为,他所有的古怪行为,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经历中找到答案。
1993年在“当代传奇”颁奖礼上,他说:“我根本没有童年。没有圣诞节,没有生日。那不是一个正常的童年,没有童年应有的快乐!”
他的父亲在他5岁时,将他和4个哥哥组成“杰克逊五兄弟”乐团。他的童年,“从早到晚不停地排练、排练,没完没了”;在人们尽情娱乐的周末,他四处奔波,直到星期一的凌晨四五点,才可以回家睡觉。
(3)“怪行”缘于心理补偿
杰克逊在《童年》中唱道:“人们认为我做着古怪的表演,只因我总显出孩子般的一面……我仅仅是在尝试弥补从未享受过的童年。”
心理学发现,在缺失中寻求补偿,是人的正常心理。人的“基本需要”如果缺失,人必然会产生失落感、缺失感,乃至空虚感,造成生理的不适和心理的苦闷彷徨、焦躁不安。而当这种缺失感、失落感出现时,人必然会采取“补偿行为”,以平衡其生理和心理。
马斯洛“基本需要”中的“自我实现”,指“潜能”的自我实现,人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自我实现”都不能缺失。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年轻时没有谈过恋爱,到80岁,也会去想谈一次恋爱。
人在童年,本能地需要快乐游戏,如果缺了,必需补偿,大学生喜欢看漫画书,小白领喜欢绒娃娃,这些都是对自己“童年快乐缺失”的补偿。
杰克逊的“心理补偿”,其实并非只是古怪行为,还有“资助众多的儿童慈善组织”等;他的很多名曲,也并非歌颂爱情,而是“童心”,如他在《We're the World》中唱道:“我们就是世界,我们就是儿童,我们就是让明天更光明的人,让我们开始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