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市场乱象调查
■本报记者 刘树铎 赵卫民
奶农流泪倒奶
9月25日中午1230,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后所乡后所村。
街道上人不是很多,但差不多家家户户门口都拴着几头奶牛。
偶尔有几个儿童跑来跑去。马路边的小沟里不时能见到白花花的牛奶。
村民老王一直在鲜奶收购站的门口晃悠,按往常这时正是奶农们来挤奶的时间,今天不知怎么回事,奶站的大门一直紧锁着。透过门缝往里看,院子里好像没有人。
老王家里养了十多头奶牛,能挤出150公斤左右的鲜奶,一般情况下,一公斤鲜奶2.6元钱,按此价格计算,老王家里每天能卖出400元钱左右,尽管这几年养牛成本在不断增加,但扣除成本,怎么也能剩下100多元钱,这对依靠种地谋生的农民来说,也算是不错的收入。不过,从9月20日起,噩梦开始了:奶站不再收购鲜奶。最初的时候,人们舍不得倒掉,想着法子能消化多少就消化多少,大人小孩使劲喝,做成奶豆腐当主食吃,喂猪、喂牛、喂狗,但这也消化不了,过了一天就开始变质,只好一桶一桶地往出倒。
据了解,朔州市是山西省养奶牛的大市,山阴县又是朔州市养奶牛的大县,后所乡是养奶牛的大乡,后所村是养奶牛的大村,全村500多户人家,几乎是家家养奶牛,最少的也养了十多头,全村每天就能生产将近10多吨牛奶,是个名副其实的奶牛村。
村里有三家奶站收购鲜奶,这三家奶站分别为古城、蒙牛和伊利三家公司供应鲜奶。村民分别与这三家奶站签订收购合同,每天在集中的时间到各自的奶站挤两次牛奶。奶站收集牛奶后用罐车运往各自所签合同的乳制品公司,乳制品公司每个月给奶站结算一次,奶站每个月拿到钱后给奶农结算一次,老百姓也适应并习惯了这种生活。应该说,要不是这次“三聚氰胺事件”,生活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毕竟跟牛奶有关系,自打“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后,村民们就一直在关注着事态的进展,最初人们以为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随着事态的愈演愈烈,村民们预感到,这事开始跟自己有关系了,等到奶站的大门彻底关上时,人们发现:“灾难”已经降临了。
有一位老者跟本报记者诉苦说,全国人民不喝牛奶,可奶牛照样产奶,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奶农了,没办法只好倒掉。记者看到,后所村周边到处都是白花花牛奶的痕迹。想想看,每天十多吨,往哪里倒都能形成一条小河。
最初两天,人们还聚在收购站门口抱怨,后来知道抱怨也没有用,倒就倒吧,有什么办法呢?最“倒霉”的是朔州市朔城区的一个养牛大户,本来想把刚挤出来的一大罐鲜奶拉到城里卖掉,问了好多人后,100元一大罐也没人要,他赌气把牛奶倒在了城里的街道上,造成了环境污染,结果被环保部门罚了800元钱。
在一条小街道里,正赶上一户人家往出倒牛奶,小伙子拎着一水桶牛奶往出走,白花花的牛奶倒在了马路上,马上引来了几条狗四处舔舐。
此后不久,政府措施开始出台,为安抚奶农情绪,做出了每头奶牛补贴15元钱的决定,尽管这不过是杯水车薪,但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
人们期盼着事情能出现转机,政府部门也一直在极力协调。9月28日,有一家奶站开门收奶了,但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大多数牛奶都因为质量不合格被挡在了门外,起初人们还对此抱着幻想,但很快就明白,这是变着法子拒绝收购。
村民们已经不敢往长远想了,明摆着的道理,只要市场不好,奶农的日子就不会好过,谁能预料明天到底会怎么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