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沿海多地出现用工荒 珠三角部分生产线告停 企业加薪一成抢人 -中国未放弃美国债 外汇资产多元化 中国企业首次募股居世界首位 -业主购买公房须自交电梯费 首套房贷七折利率名存实亡 节后收紧 -黄光裕涉单位行贿罪 国美或被罚 王小军组织妇女卖淫获利5900万 -三亚天价房降八成 拟推酒店预订实名制 "两会"或成涨跌分水岭? -中国航天员受邀秘密"登"火星 地球人2050年或"吃得多不管饱" -广电加速三网合一 京集体土地确权发证试点 土地储备1000亿 -足协向三俱乐部开重磅罚单 广东杀13人狂魔判死刑 不承认凶残 -选举法第5次修改 搁置流动人口选举 半数地方政府网站不合格 -将跟踪审计财政资金 违规资产新增有价证券 六看点 条例 解读
首页>>金融政策
贷款新规剑指资金挪用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受影响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2 月 2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贷款新规的发布实施和贯彻执行情况答记者问

2月12日,银监会颁布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贷款新规将带来什么影响?业内人士表示,贷款新规可能使地方政府最不爽,因为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城投等地方融资平台来挪用资金,贷款新规实施后将要求资金一对一用上,今后操作起来会不方便。

事实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此前就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据悉,2008年初,全国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债总计约为1.7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5月末,此类负债已上升至5.26万亿元,其中85%来源于银行贷款。

业内人士透露,去年上半年银行投放的7.4万亿元信贷中,大约一半都是地方政府的项目贷款,一级政府往往设立多个政府融资平台,且同一个政府融资平台往往有多家银行介入。由于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将加剧产能过剩,还可能导致银行呆坏账风险。

贷款新规是银监会从2007年便开始酝酿起草的。去年,银监会已经颁布并施行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至此,三个办法和一个指引初步构建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

贷款新规出台的目的主要是为防止资金挪用,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业内人士表示,固定贷款和流动贷款的贷款总量大体相当,占的比例比较大。流贷管理办法规范的重点之一是防止超额授信,因为超额之后资金必然被挪用,实践中流动资金贷款被挪用也多是源于此。

流贷办法要求银行合理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不得超额放贷,并加强了对流动资金的支付和贷后管理,加强对回笼资金的管控。个贷办法最大的变化是要求银行严格执行贷款面谈面签制度,目的也是为了防止个人被不法分子冒名套取银行贷款或信贷资金被他人冒领挪用。此前,机构拿着个人身份证贷款买房而个人根本不知的情况时有发生。

业内人士表示,对各种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也是贷款新规的重要内容。比如规定超额授信、放任借款人将资金用于国家禁止的领域或用途,或者借款人违背借款合同约定的行为应发现而未发现的,不仅银行可能面临着20万元至50万元的行政罚款,甚至被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可能面临纪律处分、行政处罚、任职资格等方面的处罚。

而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个人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违法发放贷款直接损失达到50万元的,就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单位违法发放贷款,造成直接损失100万元的就可以立案。法律责任的明确对于资金挪用将是极大的震慑。记者辛红

来源: 法制日报

相关文章:
2010年货币供应目标"亮相" 2、3月贷款增长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
工行划定信贷支持重点 将收回“捂盘”房企贷款
银监会要求银行自查:限期收回违规炒股炒楼贷款
美国房奴弃房逃跑 为不还贷款故意让银行收房子
贷款新规剑指资金挪用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受影响
首套房七折利率贷款名存实亡 节后将继续收紧
《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全文
银监会定调银行贷款新规 并未抬高个人贷款门槛
银监会就贷款新规的发布实施和执行情况答问
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测算参考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全文
银监会:个贷须面谈面签 禁突击放贷 未抬高门槛 贷款新规 答问
银监会出台新规 个人贷款须面谈面签
中国监管流动资金贷款及个贷 禁止挪用及突击放贷
图片新闻:
中国十省区遭大范围持续干旱 森林火险等级陡增(图)
沿海地区出现严重缺工现象 珠三角缺工超200万(图)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