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澳I号”打捞上来的文物。
正在修建的脱盐水池,用以对从“南澳Ⅰ号”打捞的文物进行脱盐保护处理。
崔勇是“南澳I号”水下考古队队长。
昨日10时,“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启动仪式在汕头市南澳县举行,广东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健宏亲赴南澳宣布开始对这艘明万历年间的古沉船进行考古发掘。这艘承载过万件瓷器的古沉船会否出水?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表示,将视天气以及水下情况再定沉船打捞方案。
文/记者陈正新、黄丹彤通讯员沈佳定、林春伟、刁定宏 图/记者胡群智、陈正新
打捞难度大:周围遍布暗礁
在历经856天的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前期准备之后,昨天上午,沉没于汕头南澳县乌屿和半潮礁之间海域的明代古沉船水下考古抢救发掘正式启动。经国家批准,“南海Ⅱ号”被正式更名为“南澳Ⅰ号”。
因为遇上大浪,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水上打捞工作母船“南天柱”未能如期赶至现场。
对比两艘古沉船的打捞难度,“南澳I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称“南澳I号”和“南海I号”考古发掘方式不同。后者被数十米深的淤泥层包裹,可以通过沉箱方式连同淤泥整体打捞上岸,而日后的水下发掘工作完全是在人工可控的水晶宫内完成。而“南澳I号”沉船周围遍布暗礁等不明物,不能考虑用沉箱方式将船只整体打捞出水,只能用传统的潜水方式,对船只进行清理发掘。
这就好比一个在室内游泳池里进行后期工作,一个面对的则是受天气、潜水作业方式等复杂条件影响的海洋环境。“南澳I号”的打捞考古人员不得不在离岸数海里的地方依赖打捞船和潜水设备进行考古发掘。
崔勇另介绍,本次针对“南澳I号”的发掘行动,采取高压水枪清淤、手工发掘跟进的方式逐步对沉进泥沙的船体和所载文物进行人工清理,考虑天气因素年内留下的紧张的发掘时间和需要清理的数万件文物也给打捞工作增加了难度。
因此,崔勇称“南澳Ⅰ号”打捞难度还要大于“南海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