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股民
股改后七成赚三成亏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股改”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但她却涉及到千百万股民的切身利益,股改之后的中国资本市场,股民指数“笑了”,广大市场参与者也“笑了”。笔者是一个年已77岁的老人,原系一家大型国企的中层技术干部,受过高等教育,1993年退休后,于次年12月参与股市,还参加过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函授班学习,真是“老来学皮匠,倒也像个样”,迄今亦已伴随市场走过了15个年头,是股改前后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体验者。
1558点,中国股改
历史上的神奇点位
说实在话,参与股市的每一个人都期望能在股市中获得投资性收益,这是毫不避讳的事实。上海有个“杨百万”,他是在股市中“神话”般的传说,已成为广大股民,尤其是中小散户的偶像。然而事实又是如何呢?股改前由于受法人股流通的干扰,股民心理压力很重,加上信息上的不对称,广大中小散户输多赢少,笔者和他们接触亲眼目睹,实在可怜!虽然在媒体上亦有个别“暴富神话”,但能否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值得质疑,现存者已极少。
至于股市自身的走势,翻开中国股市19年历史的记录,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1993年2月上海指数有一个高点“1558”,长期以来,一直难以有效突破。到1999年6月创出1756高点,但有效么?没有,因为很快又跌破该点,以后在2000-2004年这五年间,虽也曾每年有冲过1558点,但好景不长,都很快再次被下破。自1993-2005年的13个年头里,“1558”成为A股市场始终绕避不过的“神奇点位”。原因何在,广大股民、学者和分析专家心中自有分寸。
2005年5月,在中国大地上吹响了“股改”的号角,广大股民的心理十分复杂,是恐惧、惊慌、观望、期盼,也许混杂在一起。一开始市场出现快速下跌,甚至跌破千点到“998”,一些营业厅的大厅里出现了“救救吧”的喊声。笔者利用“沙龙”的机会,高声对信任我的股迷们说“改革方向不会错”,“恐慌之后机会就会来临”。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股民们的情绪稳定了,股指亦在稳健地逐渐攀升。2006年6月12日,上证指数终于站在1600点位上,我对股民们说:记住“6·12”,我们也许永远与困扰A股市场十多年的“神奇点位”说声“拜拜”了。
先哲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断一项重大改革的成功与否,只有从实践中鉴别,股改亦然。是股改的“神奇力量”征服了“神奇点位”,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题目,就留给专家、学者们作为“理论课题”去研究它。
有趣统计的启示
在股市中有个经典传说,居民个体参与股市,七成是亏,三成才是赚。在股改以前,这个想法在我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但是最近我在不经意中,向周围的股友和“粉丝”们了解到,自2005年6月底到2009年6月底为止,四年期间,尽管也曾经出现2008年的股市大熊大跌,但总体上竟然是赢多输少,而且奇怪的是:其比例恰恰是与以前的经典说法来一个颠倒,七成是赚,三成才是亏。这不正是符合党的十七大文件所说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精神吗?
也许是我的“有趣统计”不规范、不精确、随意性太多。但笔者认为:这个现象是存在着的。而且我的“粉丝”中已有多人可以算是“杨百万”俱乐部的成员了。这也许可以归纳为“股改”之后在股民散户中一个新现象,仅从股民们“笑声”多了这一个层面,来勾画这次股改在人们心目中的“成与否”,不失为是一个方面吧!
归根到底,股改的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制度的赋予非流通股股东对公司的垄断控制权,防止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制的现象继续发生。虽然,由于对两类股东持股成本进行核算后,原先的流通股价格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股改从根本上去除了制度的弊端,给投资者,尤其是散民们创造了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市场。笔者的“有趣统计”可以为一个市场缩影,或许只是管中窥豹偶然性不大,个别性太强,但多多少少,可以说明一些现象。
由此观之,笔者认为,“股改”不失为忙忙股海中的一盏灯,拨亮了股民的心,那么,即将启动的创业板,会否是下一盏“灯”呢?让我们翘首以盼……(吴俊卿)
深圳股民
我们是爱国者不是投机者
深圳是年轻人的竞技场,但有一个地方老年人颇多,那就是股票市场。15年前,我为了解决儿子上大学的经费而进入股市。第三年,我当时小小的本金赚到了两倍的利润,学费的“第一桶金”算是拿到了。从此,股市深深地吸引了我。
现在,我虽然60多岁了,仍然乐此不疲。股市给我的回报,赚钱只是其中一部分,更主要的是,它给了我对人性的感悟,以及不断学习新事物的乐趣。
众所周知,世纪伟人邓小平打开了中国股票交易所的大门。然而此后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围绕股份公司和股市的大争论几乎从未间断。我的切身体会是,交易其实是利害攸关的“投票”。交易行为和结果既锻炼了股民,也改造了企业。要买某公司的股票,你总得看看它的财务报告,了解它过往的经营情况,尤其要注意公司历年的分红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有很多东西我原来不懂,为了多赚少赔,就得学。一个不受价格管制、主业突出、规模和利润同步扩张的公司,其股票就值得持有。相反,如果只是生产“马鞭和牛车”、又不思进取的公司,即使有人为他编故事,炒得沸沸扬扬,也只能作壁上观。在深读了国际著名投资家的书后,我归纳出了自己的选股公式,能够预测股票的合理价位,选股成功率达到85%以上。
15年来,我从连大盘符号都看不懂的初学者,到现在基本可以用技术指标预测个股和大盘走势,知道何时该进、什么价位该出。其间,最难的自然是与自己的贪婪和恐惧作斗争。在磨练中,我想出办法来控制人性弱点:起初是采取硬性止损的办法;后来,我又采取了控制仓位和组合投资的方法——同时持有A股、B股,封闭式基金、货币基金,并且长短投资结合。其效果举一例:在3年熊市中,我的封闭式基金年收益达到20%。
当股市大跌时,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还能沉得住气,我回答:“因为我提前控制了仓位,而且把投资只当作是一场智力游戏罢了”。近年来,每周我都坚持写操作笔记,总结经验教训,记录学习心得。现在我又开了创业板账户,想学学“吃第一只螃蟹”。
也许是由于心态平和吧,15年算总账,在股市我没有亏过一分本金,而赢利则使生活更宽松、更自在。我目前最希望的是,中国股市能够早一点推出做空机制,减少单边大涨大跌的折腾,让中国股民能够安心投资,快乐投资。
中国已经有了六、七千万股民。他们用自己的钱入场交易,切身利益驱使他们密切关注政府政策和官员言论。不用动员,他们天天都要学习,天天都在评论、思考。有人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我以为,7000万股民的人心和信心才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就20年来对国家发展的贡献而言,中国股民是真正的爱国者,而不是某些人以为的“投机者”。(屠海燕)
价值不菲的收藏品:
“老八股”、“老五股”纸股票
对于上海“老八股”、深圳“老五股”,现在恐怕绝大多数的投资人连他们的名字也说不全了。
所谓上海“老八股”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之前已经发行并有交易的8种股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时,上市的仅有8支股票,即上海本地的延中实业(600601)、真空电子(600602),飞乐音响(小飞乐600651)、爱使电子(600652)、申华电工(600653)、飞乐股份(大飞乐600654)、豫园商城(600655),以及浙江的凤凰化工(600656),其中豫园商城初上市时名豫园商场,到1992年改制扩大后才变为豫园商城。2004年上海搞了一个“新中国上市公司实物股票拍卖”活动,当时征集了50多种拍品,其中就有“老八股”。
“老八股”带给人们的是幸福的回忆。几年前有报纸曾登过一篇文章说,“凡买过老八股的股民,若持股到现在,少则百倍、多则千倍收益,这决不是夸张,笔者手头就有几个现成的例子。笔者的一位好友,1991年买电真空时不小心将100股打成1000股,当时也没有什么”资金不足拒绝成交“之类的设置,1000股真空说买就买进了,资金亏空一大截,把她吓得冷汗直流,谁知第二天恰逢真空拆细,股价顿时大涨(当时也没有什么涨跌停板),她一下子赚了好几万,对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工薪阶层来说,几万元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啊,就此给她的家庭和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笔者还有一位朋友,也是一位证券记者,当时有关部门下发一规定,凡证券记者一律不准买股票,一查,他是上海证券记者中唯一买过股票的(当时证券记者很少),有多少呢?也就17股电真空(两次拆细后变成1700股),他按规定将17股电真空抛出后,知道股票是个好东西,后来干脆辞职不干,现在少说也有千万身价。申华董事长瞿建国,成为上市公司中第一个亿万富翁老总,则是有白纸黑字可查的,瞿建国的原始资本也就100股申华(拆细后变为1万股),因董监事持股必须锁定倒反挑他发了大财”。
有人分析说,“老八股”的幸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少。初上市时,8家公司流通股总共才60多万股,1200万上海市民平均每20人才有1股股票,后经两次拆细(100元面值拆成10元,再拆成1元),也不过6000多万股,而当时仅上海居民存款就有240亿元,以致每逢有公司发股或配股,人们常常通宵达旦排队,即便如此还是不得不出动警察。二是小。上海的老八股,除电真空稍大为2亿股(其中流通股4910万股)外,其他延中500万股,小飞乐165万股,爱使40万股、申华100万股、豫园650万股,大飞乐2100万股(流通股210万股),浙凤凰2560万股(流通股510万股)。正因其小,还产生了另一个奇迹:缺陷造就的暴富。原来,根据后来通过的《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最低股本必须达到5000万元,《公司法》于1994年7月1日起生效,在此之前,凡达不到5000万的,如申华、爱使、飞乐音响之类,均要求突击达标,于是大送大配,高者如爱使甚至有10股送10股再配20股的,那时送股不讲公积金高低,配股也不要求净资产回报,反正为了达标急遽膨胀,从1990年底到1994年6月,申华从100万股扩至7020万股,爱使从40万股扩至5616万股,小飞乐从165万股扩至5200万股,豫园从650万股扩至2亿股,等等,又是拆细,又是送配,1股股票迅速变成10股、100股乃至上千股,发财不是如爆米花一般容易么?三是全流通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上海的老八股,除真空、浙凤凰、后来的”大豫园“等之外,一多半为全流通,连大飞乐原来流通股才占10%,也半明半暗地策划国家股上市。全流通同时带来了二级市场举牌的轰动效应,想当初延中第一次被宝安举牌时,股价何止翻了几个筋斗,以后如申华、爱使、小飞乐均因频频举牌而大获其利”。
深市“老五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泛指在1990年前发行实物股票并在深圳交易所成立后陆续上市的公司,目前所知这类公司共有9家(原野、发展、金田、万科、宝安、物业、安达、华新、锦新)。第二种说法则是指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前发行并进行柜台交易的股票。它们是:深发展(000001)、深万科(000002)、深金田(000003)、深安达(000004)、深原野(000005)。
沪深这13家公司当时发行的股票是纸质的。1994年,股票发行和交易实行无纸化,从此纸质股票退出了证券市场,转而成为收藏者眼中的文物,开始进入收藏领域。
作为藏品,全套的“老八股”,有心的话还可以见到,当然价值不菲。两年前,一套上海“老八股”实物股票的身价就达到了12万元。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赠送给当时的美国纽约证交所主席约翰·丹尔林先生收藏的礼品“小飞乐”股票炒到2万还一票难求。全套的“老五股”就很难看到了,价格也是“纸质股票文物”中最贵的。五年前,在藏品市场,“老五股”的标准股上万元的价格都很难买到。有个真实的故事,说是在2004年5月,有个黄姓先生好不容易以2万多元高价收购到深金田、深万科和深发展的标准股3张,随即在报纸上花800元刊登了小广告。第二天就有几个客户闻声而至,最终一个客户花了4.8万元买下黄先生的藏品。
需要说明的是黄先生交易的只是标准股。所谓标准股是指在1991年,深圳开始把“一户一票”的非标准实物股票换发成“一手一票”的标准股票。当时,根据人民银行深圳分行颁布的(深圳市股票印制管理的暂行规定),实行“一手一票”制,即确定每股面值为一元人民币,100股为一手,以便于交易和管理。对新上市股票则直接印制和发放一手一票的标准股票。如1991年6月开始对宝安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确定100股为一标准手,发给一张标准股票。另对不足一标准手的零散股票发给非标准股票。非标准股票也称不定额股票,即股数不像标准手股票那样事先固定,而是根据需要打印上去。这主要是针对原有老股票中部分股票面额不够一标准手而剩下的零股,或标准手股票分送红股后产生的零股而设计的。上述的标准股票是深圳证券登记公司于1991年7月1日正式成立后为规范股票实物交易而提供的一系列配套服务而特别印制。
而最值得收藏的“老五股”实物股票,由于他们都是各家公司自行设计并采用当时国外先进的造币防伪印制的(当时深圳证券公司登记公司还未成立)。各家的票面尺寸不同,防伪识别不同,票面图案不同。所谓藏品就是当时这些公司发行后用剩下下来的,使用过的股票都已换成标准股票后统一托管了。然而,就是这些当时没用完的废纸成了股藏品中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