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 IPO重启不应与指数挂钩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表示,本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充分考虑到中小投资者利益,有利于中小投资者参与新股申购。
吴晓求认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其中有两大特点值得肯定。一是网上网下申购分离,单一主体不能同时在网上和网上进行申购;二是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单一网上申购账户原则上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这两大新特点能够有效克服机构投资者在新股申购方面的优势地位,切实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吴晓求还建议,应当适当提高网上申购的比例。吴晓求说,“网上网下规模数量比例的确定问题仍需完善。中小投资者没法参与网下申购,所以对网上申购要适当倾斜。”
吴晓求称,IPO重启不应与指数挂钩,而应该按照正常发行规则走。把IPO重启当作市场调控的砝码是错误的,不能认为指数越低,重启IPO的风险越大。是否重启IPO不在于指数,而在于新上市的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是否能够公开透明进行信息披露。
吴晓求认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在多少点位下重启IPO,本身就是无法论证的命题。企业应该成为决定新股发行的主体,成熟一家就发一家。
吴晓求还表示,应以本次IPO重启为契机,以后不应再作暂停IPO的决定。
对于IPO重启与创业板推出谁先谁后的问题,吴晓求认为不要特意关注,而应按照规则办事。
吴晓求认为,中小股可以考虑优先发行,好的大盘股也可以考虑。吴晓求建议,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市场资金渠道,扩大资金供给,力求做到供给增加和需求增加相匹配,以化解IPO重启带来的恐慌。
吴晓求说,虽然目前信贷流动性非常充裕,,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部分资金是不准进入股市的,接下来可以考虑进一步开放海外资金进入等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方式。(张欢 周翀)
金岩石打破“新股不败”神话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相关方案有三大亮点,将打破机构投资人“新股不败”的神话。
首先,相关方案解决了“打新股”市场中大资金占优势这一痼疾。在现行发行制度下,机构投资人能够利用交易规则不平等漏洞,短期内调动大量资金,在一级市场获利后迅速撤离,从而制造了机构投资者“新股不败”的神话。而新的管理办法通过“单一账户设限千分之一”的简单规定,妥善解决了原来难题。在这方面,当初对机构“麻袋账户”等的账户清理工作顺利完成,为这次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机构投资者不大可能开设多个账户进行申购。
其次,网上网下分开申购,明确了分类,有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在网上申购的是一般投资人,对其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对较低,而网下申购的一般是机构投资人,对其信息披露的要求就比较高。而通过网上网下的分开申购,提高了打新股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再者,新的管理办法对网下申购提出了资金、信息和行为的约束。尤其在行为约束方面,机构投资人必须实报实买,不能虚报、高报而不买。以信息披露为前提的行为约束,也进一步克服了大机构投资人特殊的信息优势。
对IPO重启会否影响股市走势,金岩石表示,市场可能借这一消息作为调整的借口,但市场内在上升趋势仍未改变。(张欢 周翀)
我国新股发行体制的发展与演进
1997年7月1日前,IPO定价由发行人与承销商协商确定,报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证监会以市盈率上限方式控制发行价。新股全部向公众投资者发行。
1999年至2001年上半年,发行市盈率管制逐步放松,开始尝试询价机制。发售方式上则引入了法人配售,开始试点市值配置。
2001年下半年至2004年,监管部门重新对发行市盈率进行严格管制。市值配售全面推行。
在发售方式上,一定发行规模以上的公司可选择网上发行和网下配售。网下发行自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采用累计投标方式申购,2002年5月后,所有公司发行的新股均采用市值配售,2006年新老划断后恢复为资金申购;2004年底询价制度推出之前,网下放行则一直采用法人配售的方式。
2005年以来,新股发行遵循询价制度。
2005年后,根据法律调整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监管部门对新股发行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推出了询价制度,采用向基金公司等六类机构投资者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确定新股发行价格,监管部门不再对新股价格进行核准,仅在必要时进行适度的指导。
在发售方式上,询价制度实施后至新老划断前,新股发行仍然采取市值配售方式。2006年新老划断后,取消了市值配售,代之以网下询价配售与网上资金申购相结合的发行方式。网下网上均为资金申购。(商文)
|